(記者 林念蘇 通訊員 成吉昌 張成華)混凝土結構的龐大泵房、縱橫交錯的線纜、成套的復雜電器控制設備,還有電機隆隆的轟鳴……沒錯,這就是傳統的排污泵站帶給公眾的印象。近日,江蘇亞太泵閥有限公司為“牡丹之城”——山東省菏澤市設計的兩座排污泵站,卻以“地埋式”的創新設計理念,顛覆了排污泵站的傳統形象。 與傳統排污泵站“避隱世外”的選址特點不同,位于菏澤市黃河路與貴陽路交界處的小黑河排污泵站、濟南路與丹陽路交界處的經四溝排污泵站,都建在車水馬龍、人流密集的交通樞紐區。 一座直徑約3米、高60厘米的深藍色預制泵體裝飾座,一個綠色水體調節閥,一根用于泵閥起吊安裝的紅色圓柱起吊桿,一只小巧玲瓏用于鑲嵌配電設施的灰色接線端子箱,就是每座排污泵站暴露在地面的全部了。誰能想象,在占地不足4平方米的排污泵站下面,卻“暗潮洶涌”呢?這兩座深埋地下的智能型可移動式排污泵站,日收集排放污水量分別達4萬噸、2.8萬噸——菏澤市30多個分散網點的生活污水都將被集中到這里,統一輸送至城區3個污水處理廠綜合處理,再達標排放。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排污泵站普遍采用傳統的混凝土結構,污水露天存儲與排放,泵房還須預留操作控制室、人員起居室、設備維修工具室等配套設施,結構龐雜,占地面積大,造價高,操作人員必須24小時輪守值班。此外,泵房整體噪音大,異味惡臭嚴重影響周圍環境,所以特別不被周邊群眾“待見”。 為了盡快改變我國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環節的落后局面,江蘇亞太泵閥有限公司董事長常磊斥資8000多萬元,與江蘇大學國家流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合作,博采國內外設計制造技術之長,通過一年多的潛心鉆研,終于成功推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埋式排污泵站。 江蘇亞太泵閥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蔣文軍介紹,地埋式排污泵站的主體,是采用高強度纖維玻璃鋼制造的預制筒體,各種設備部件一體化置于這一可移動預制筒體內。豎立式埋入8至10米深的地下的預制筒體,無須人工操作,實行全自動控制。由于該泵站高度集成化,泵體土建工程為傳統混凝土結構的1/10,總造價只有傳統混凝土結構的1/3;水體排放可根據儲水量大小進行高效自動調節,省去三班制工人值班操作。 “預制筒體采用密封裝置,整體埋于地下深處,無異味逸出,所以選址范圍更寬泛;同時,我們還在泵站地面外圍栽種花草樹木,營造花園式氛圍。”蔣文軍笑言,“地埋式排污水泵借鑒了神舟飛船與宇宙空間站的預制筒體結構原理,也可謂‘高端大氣上檔次’了。” 目前,地埋式排污泵站已經獲得1項國家發明專利、5項新型實用專利,國家水利部、環保部將其列為我國重大水利、環保科技專項,在國內推廣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