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 近日,在泰興市濟川街道張陳村,街道辦城建科、監察室、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財政所等單位的專業人員正在對新修的根思東路路段進行驗收。該路段的建成將徹底改寫張陳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歷史,極大方便附近4個村居群眾的生產生活。 “這個路過去坑坑洼洼的,沒這么寬、很狹窄,只有這個一半左右,質量也不盡如人意。現在弄了以后,蠻平的,路質量修得蠻好的,我們出行蠻方便,確實弄得不錯。”看著新修的水泥大路,村民翟勁鎖樂呵呵地說。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諸如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泰興市16個鄉鎮(街道)每年都會有,僅2012年,資金流量就達到了4124.7萬。 長期以來,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簡稱“三資”)全體所有、少數使用、個別占有的現象時有所見,管理不公開、不規范、不合理的問題常有所聞,少數村干部隨意列支、挪用資金,侵占、變賣資產,低價承包、無償占用資源,由此引發的來信來訪頻繁、集訪越訪不斷。 為確保農村“三資”得到有效管理,最大限度服務民生改善,該市圍繞健全體制,完善制度,推進改革,積極探索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早在2011年,該市紀委牽頭,在全面完成農村集體“三資”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建立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管理平臺,將所有“三資”數據、合同、實物圖片等,全部收錄進入信息化管理網絡平臺。截至今年上半年,該市核查凈增村組資產2990萬元,增加代管資金1000多萬元,村級集體可支配收入較上年增長8.6%,合同履約率達95.6%,較好地發揮了即時發布、實時監控、共享共用功能。 在此基礎上,該市不斷強化“三個中心”建設,全面實現村級“三資”的提級管理。 圍繞管住資金使用權,強化“雙代管”中心建設,實行“村財鄉管”。適時推廣“民主理財組長聯系制度”、村組財務集中收付統一核算的監管新模式,以“收進一個口袋、支憑一支筆頭、中心一套賬本、審計兩年一輪”為抓手,對全市“雙代管”中心實行分檔分類管理。 圍繞管住資源處置權,強化鄉鎮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設,實行“村標鄉監”。出臺《鄉鎮公共資源交易工作規則》,從應進盡進、額度限定等2個方面明確進場項目和交易中心的權限;從管辦分離、監管分開、規范程序、守職盡責、優化服務等5個方面細化業主單位、交易中心、主管部門以及鄉鎮紀委的工作內容和責任;從強化監督、責任追究等2個方面規定監督的方式和實行追究的情形。同時印發《鄉鎮公共資源交易操作規范和實踐案例》,促進公共資源交易有序規范運作。近三年,該市鄉鎮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實施交易項目1278個,通過市場化運作實施交易總金額近6億元,節約資金或資產增值8000多萬元,有關鄉鎮公共資源交易的信訪明顯下降。 圍繞管住審批服務權,強化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實行“村事鄉助”。以開展“勤廉雙創”、“三解三促”等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抓好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和村居便民服務室規范化建設。大力推行基層政務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對鎮村服務項目進行梳理審核,固化工作流程,延伸鎮村網絡,有效防止基層“三資”審批服務上的權力變異。 針對發展實際,該市各鄉鎮也在不斷摸索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新模式,濟川街道的“民主理財組長聯系制度”,姚王鎮的村組財務集中收付統一核算的監管模式,得到有關方面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廣。珊瑚鎮、分界鎮、濱江鎮、濟川街道被命名為泰興市2012年度農村集體“三資”規范化管理鄉鎮(街道)。 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完善,該市農村集體“三資”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監督到位、手段先進的管理體制和長效機制逐步形成,管理規范化水平明顯提高,為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村和諧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夯實了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