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念蘇 通 訊 員 封建忠 國 富 58歲的季生龍,家住泰興市濟川街道房元村一組,是泰興市北城初中的一名化學老師。 課堂上,他是循循善誘的良師;講臺下,他還是一個“發明家”。近幾年來,季生龍利用業余時間,發明了十多種小型農機具。其中,由他發明的手持水稻播種機,獲得了國家專利證書,并已在本地及河南、四川、湖北等地被推廣使用。 知農民苦,萌生發明念頭 季生龍家在農村,每逢節假日、雙休日,他都得幫老伴一起打理自家的兩畝地。 2006年以來,泰興農村推廣直播稻技術,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但由于是人工播種,秧苗常常出現稀密不均的現象,一畝地種完了往往還得“返工”,重新將過密的秧苗移栽到苗稀的地方,這樣一折騰,一畝地又得多耗費2至3個工日,且有時候還會損傷秧苗。 腳踩淤泥,頭頂烈日——一天下來,年輕力壯的小伙子都疲憊不堪,年近花甲的老季更是累得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了。“能不能發明一種既省力、播種又均勻的水稻播種機呢?”季生龍萌生了這樣的想法。 一個整天和化學試劑打交道的化學老師,要轉行當“發明家”,能行么?季生龍較上了真,他把全部的業余時間都投入到發明中。一次出差,他從拉行李箱得到啟示:手持水稻播種機,是不是可以在人工手扶犁上加個裝稻種的漏斗,一邊犁地一邊下種?有了這樣的設想,季生龍先后畫了數百張設計圖紙,一次次地失敗,又一次次地修改。經過反復試驗,2010年5月,季生龍拿出了播種機樣機。 多次改造,省事省力省錢 季生龍發明了水稻播種機,這在鄉里成了一個大新聞,鄉親們都趕過來看熱鬧。機器看起來小巧玲瓏,這小玩意兒真的能行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嘛!”季生龍呵呵一笑,裝上稻種推著播種機就往大田里去。 1米,2米……在大田里,季生龍推著播種機走了四五米,大家都驚呼:“嘿!這播種機還真管用!使起來毫不費力,播下的種子又均勻。”同組的村民季華東和季華明也試了一下,一人一機1天種了十多畝地——這下,大家都信服了。 季生龍發明播種機的消息很快像長了翅膀一樣,連鄰村的農民們都爭相前來觀看。為方便更多的鄉親們,季生龍先制作了4臺樣機,免費贈送給本村農民試用。在使用過程中,針對大家反饋回來的信息,季生龍又對播種機進行了多次改造。 2011年,季生龍向國家專利局申請了發明專利。 “這兩年,我家一直使用這種水稻播種機。由于播種均勻,出苗后不需要再去密補稀,一畝地比從前要省兩三個工日。”季華明說,不僅如此,用播種機播種的田,每畝還節約兩三斤稻種、省去30多元的機械蓋種費;由于長出的秧苗透風透光,每畝田可以少施20多斤尿素,畝產量能凈增150多斤。” 觸類旁通,教師變成“全能手” 手持水稻播種機發明成功后,季生龍對于發明農機的興趣更是一發不可收了。他觸類旁通,又相繼發明出深受農民歡迎的手持小麥播種機、手持油菜播種機、挖墑清土犁和用于收獲花生、馬鈴薯、芋頭等塊根類植物的多功能挖掘叉、秧繩自動收放器等。 幾年來,季生龍不僅自學學會了車工、鉆床工、電焊工等多種技能,而且還學會了木工活兒。除了“發明家”,他又主動當起了村里的“修理師”,每逢鄉鄰們刀柄斷了,銅勺壞了,火鉗短了,只要找上門來,他都樂意幫助。鄉親們使用的鐵鍬、剪子、刀具鈍了,他也總是用自己的打磨機幫助打磨;他還利用廢舊洗衣機上的電動機,制作了兩臺鼓風機,免費借給村民們揚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