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訊 近日,泰興市首部語言文字工具書——《泰興方言辭典》由鳳凰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書由黃橋鎮退休干部呂耕樵經過13年搜集、考證、研究,編撰完成;共74.2萬字,收錄了泰興方言、熟語、民俗風情條目共7900多條。 “要說編撰方言辭典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呂耕樵今年69歲,上世紀70年代擔任黃橋鎮民辦教師。一次看到《鄉土》雜志上考證泰興方言“釜冠”的含義,“聽讀音本地人都知道是鍋蓋子,但不知道怎么寫。”呂耕樵說。后來,老私塾先生解釋:釜者,鍋也;冠者,帽也。釜冠者,鍋之帽也。“這給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呂耕樵感嘆,本以為泰興市方言都是大土話,沒想到竟是文言詞匯,十分高雅。 2000年,他在抄寫《紅樓夢》的過程中,發現了大量泰興方言,于是就開始搜集全市方言熟語。先后手抄《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整理泰興市民間文學唱本《扒槍記》、《荒年歌》等,出版了《泰興方言熟語拾零》、《泰興民俗風情》等書。 為考證泰興方言,呂耕樵四處游學,每到一個城市,先逛的一定是書店,《漢語大辭典》、《漢語方言常用字典》、《通泰方言音韻研究》、《難字大字典》等工具書就買回來50多本。《泰興方言辭典》全書74萬多字,可他整理的筆記、手稿竟有500萬字之多。 此書由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南大方言與文學研究所所長顧黔作序。顧黔認為,“該書是江蘇方言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頗有可讀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