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泰州泰興市區榮泰樓小區90歲居民夏慧芳家里來了幾名穿紅馬甲的年輕人,他們攜帶著血壓器、血糖儀、聽診器等醫療器械,給夏奶奶測量了血壓、血糖,并囑咐患高血壓的她要按時服用降壓藥。 這幾個年輕人來自泰興市鼓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今年4月,該中心和夏奶奶一家簽訂家庭醫生健康服務協議,按約定,家庭醫生需定期上門服務。 今年以來,泰興市廣泛推進家庭醫生制度,目前該市城區已有2萬多人享受到“家庭醫生”提供的專業服務。 十類服務供自由選擇 鼓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曹兵介紹,家庭醫生健康服務是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平臺,由全科醫生、公共衛生醫師、護士等衛生技術人員組成服務團隊,跟社區家庭簽訂一定期限的服務契約,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醫療照顧、健康維持和預防保健等健康管理服務。 記者在鼓樓社區服務中心看到一份“家庭醫生”健康服務協議,上面共提供10類服務項目: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詢、兒童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傳染病管理、咨詢服務、上門服務、其他服務。服務項目由簽約家庭視情況自由選擇。 協議對服務內容、服務收費、服務期限、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等都作了明確的約定。比如,為7歲以下兒童每年提供不少于11次的健康管理、咨詢服務;為明確診斷的高血壓、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定期隨訪、用藥指導、健康教育及咨詢等服務,每季度不少于1次,每年提供1次健康體檢等。 曹兵說,10類服務項目中有8類是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由政府買單。雙方約定的其他服務事項,按照物價部門規定的標準向居民收取費用。 有病先找家庭醫生 自從和鼓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后,市民馬濟民覺得很舒心。“我母親今年80多歲了,過去一生病就得上醫院。有時我們工作忙,還得專門為此請假。老人怕麻煩我們,有了病也忍著不說。現在家庭醫生上門服務,還給老人做常規檢查,一些小病也能及時發現、盡早治療。”馬濟民拿出一張“家庭醫生”聯系卡說,家里其他人有個頭疼腦熱的,打電話給家庭醫生,他們也總是很熱心地給予指導。 “對簽約家庭,我們都要建立并及時更新健康檔案,做到對家庭成員健康狀況了如指掌,實行動態管理、連續服務。”鼓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服務團隊負責人夏鵬說,現在不少居民身體出現什么狀況,都愿意第一時間與“家庭醫生”聯系。 “過去,不少居民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愛去大醫院治療,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得不到充分利用。”曹兵說,實施“家庭醫生”制度,是加快改革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創新舉措,有望加速形成“社區首診、雙向轉診、分級治療”、“小病不出社區、大病進醫院”的良好格局。 全科醫生再培訓 “不是每位居民都能理解家庭醫生的工作,發動居民簽約時,一些住戶往往把我們當成賣藥的,甚至不愿開門。還有居民對家庭醫生的能力表示懷疑。”鼓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陳惠對記者說,居民的不信任,是目前“家庭醫生”制度推進的最大障礙。 為打響“家庭醫生”服務品牌,目前泰興市已建立街道、衛生部門、社區、醫療機構齊抓共管的推進機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各社區公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相關信息,印發告居民一封信,派出服務團隊到各居民小區免費義診,提高“家庭醫生”制度的知曉率。中心還為“家庭醫生”設計了有明顯標識的紅色馬甲、帽子,并要求在入戶服務時佩戴統一的胸牌。 鼓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組建了兩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一共有12名醫生參加。按照計劃,今年該中心跟社區居民簽約率要達到30%。“目前人手很緊,隨著簽約家庭增多,醫務人員肯定不夠。”曹兵說。 針對人手緊張的問題,鼓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準備再培養、引進80名全科醫生,“對全科醫生,還要不斷培訓,不僅要掌握扎實的業務知識,還要擅長溝通和交流。”曹兵說。(楊照民 張宏生 封建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