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劉 林 通訊員 李文學)日前,由江陰強達裝飾公司投資2億元的新型外墻保溫材料項目在泰興市黃橋鎮破土動工。“一個多月前,我們到黃橋考察時,看到這里城市建設頗有規模、而且交通秩序好、文明程度高,就認定這是一方充滿希望的投資熱土。”該公司總經理許文祥說。 “按照泰興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圍繞‘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品質、提級城市功能、提速城鄉統籌’的總體目標,我們將進一步建立科學高效、運轉協調的城市管理體系,深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努力將黃橋打造成人文、生態、宜居、精致的蘇中新城。”泰興市委常委、黃橋鎮黨委書記耿元進說。 孩子上學不需家長接送 道路寬敞,市容整潔。一處處格調高雅的城市景觀,彰顯著千年古鎮的靈氣和生機。 黃橋鎮綜治辦主任何昌健介紹,黃橋是泰興東部地區的經濟、文化、商貿和交通中心,小城鎮建成面積5平方公里,鎮區常住人口9萬多人,外來流動人口近萬人。該鎮是全國重點鎮、文明鎮、發展改革試點鎮、小城鎮建設示范鎮。 為了加速推進城市化進程,今年4月,該鎮黨委、政府委托蘇州大學參照大中城市標準,制定城區交通規劃,并成立了由9名交警、20名協管員組成的鎮區交通秩序管理分隊,在學校周邊和主要干道設立了上下班高峰崗,同時重拳出擊整治交通違法違規行為,使原先“大卡車寸步不讓、電三輪遍地開花、電動車見縫就插、渣土車搖搖晃晃”的交通狀況有了根本改觀。 該鎮還投入40多萬元,新增交通標志、標線,增設5處紅綠燈和交通電子眼,在相關區域增設了5個停車場,切實解決了停車難問題。兩個多月來,交通秩序管理分隊共查處違章車輛90多輛,處罰120人次,發放宣傳資料6000多份,并通過網絡媒體、LED顯示屏對違章現象進行曝光,加強交通文明安全教育。 “現在鎮區交通秩序非常好,市民有了安全感。”十橋中路居民李曉蓉說,她家住在距離黃橋中心小學100米的小區。以前擔心孩子過馬路發生意外,她專門在家接送孩子。前段時間設立高峰崗后,她就在超市找了份工作,孩子每天獨自上學、回家。 100個監控點采集城管信息 “就我鎮而言,城管、交通部門執法人員偏少。隨著城市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工作難度也越來越大。”黃橋鎮綜合執法局辦公室主任朱德鴻說。 為此,該鎮投入250萬元建成了全市首個鄉鎮數字化城管體系,在鎮區主要街道和重點區域,設定40個裝有超清攝像頭的固定監控點;建立了100個流動監控點,由信息采集員將違章行為用手機定位系統拍攝后上傳到指揮中心,指派城管、交通執法人員及時現場處置。 由于執法快速高效,近年來,該鎮城區亂設攤點行為得到遏制,市容市貌明顯改觀,治安狀況也有了好轉。今年以來,該鎮共拆除350個違規戶外廣告,查處各類城市管理違章行為300多起,協助公安部門利用監控點舉證,破獲治安案件10多起。 信息采集員同時充當治安員、城市管理員,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反饋。有一天深夜,停在黃橋中學附近的一輛轎車后備箱被撬,失竊物品上萬元。第二天,信息采集員在整理資料時,從監控攝像中發現了線索,立即將情況反饋給公安機關,犯罪嫌疑人很快落網。 “管理效果怎么樣,由市民說了算。”朱德鴻說,該鎮聘請了25名數字化城管市民監督員,定期組織活動與監督員互動,反饋居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5個疏導點消化集鎮“腸梗阻” 黃橋集鎮不少小區居農混雜,下崗職工多,失地農民多,流動商販多。 每天清晨和傍晚,流動攤點就會將學校、小區、菜場等場所圍得水泄不通,形成一道道“腸梗阻”,居民和行人怨聲載道。 為解決“腸梗阻”問題,該鎮財政投入65萬元,在城區非主干道開辟5個疏導點,免費提供200個攤位給流動商販經營,既改善了市容市貌,又方便了居民。 記者在十橋中路看到,疏導點由一排堅固美觀的彩鋼瓦建成,里面分成很多鋼結構攤位,每個疏導點有一名管理員值班。疏導點按照品種分類劃定,抽簽安排攤位。“過去露天擺攤真受罪,特別是夏天和冬天難熬。現在環境好了,做生意方便多了。”來自安徽的小販李才根說,在黃橋經商能跟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他很開心。 為確保疏導點周邊環境衛生,該鎮還規劃在東岳路、勝利路、致富路等重點地區建設四座標準化的壓縮式垃圾中轉站。目前,中轉站已經完成選址,正在進行工程招投標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