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泰興市緊貼基層實際需求,整合各類要素資源,創新聯系服務群眾長效機制,組建常駐基層、專司其職的群眾工作團,打響了一場干部組團下基層、走進群眾深扎根的群眾工作“攻堅戰”。組建群眾工作團以來,各工作隊深入基層、融入群眾、扎根一線,開展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的群眾工作,不僅探索了推進“三解三促”活動全覆蓋、長效化的新路子,而且打造了群眾喜愛、基層滿意、社會認可、領導肯定的群眾工作品牌。 ——推動了經濟發展。幫助基層解決發展難題13386個,小微企業融資3500多萬元,招引落戶項目45個,盤活倒閉企業10多家,投資超百億的古銀杏群落森林風景區項目順利完成前期規劃審批工作。 ——維護了社會穩定。開展普法宣傳47場、法律咨詢服務80余場次;接待群眾來訪3000多批次,化解各類矛盾糾紛900余起,辦結信訪積案32件,消除矛盾隱患75個,處置突發事件73起,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5%。 ——促進了民生改善。幫助村居建設道路69公里、橋梁12座、整治河道134條、泵站160多座、文體設施112處;結對幫扶貧困家庭1000多戶,協調特困群眾續交居民養老保險600多戶,爭取幫扶資金1087萬元。 ——強化了基層基礎。與后進村建立掛鉤聯系點,舉辦各類村干部培訓10期,培訓后進村干部60人(次),與后進村有創業潛力的42名黨員結對幫扶,全市18個后進村黨組織轉化率達100%。 ——錘煉了干部隊伍。選派干部沉到基層接地氣,全面地了解基層情況,增進了對群眾的感情,提高了處理各種矛盾的能力,增強了聯系服務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基層對群眾工作團的滿意率達到98%以上。 縱觀泰興市群眾工作團的創新實踐,集群性、聯動性、持久性和實效性是其最為鮮明的特色和亮點。 一 需求對接 變“隨機派人”為“按需選人”,力求派駐工作隊能夠如基層所愿 泰興改變以往“大呼隆”的選派方式,以及各部門自選自報的傳統做法,從基層需要、群眾期盼出發組建團隊,有針對性地選派精兵強將走進基層“貼身幫扶”。 1.選派工作隊由基層“點單”。在選派工作隊前,組織部門發放調查問卷,開展全面調查摸底,聽取鎮村負責人意見,準確把握基層迫切需要幫助解決的難題,期盼工作隊員來自哪個部門、具有什么專長。同時,還針對各鄉鎮發展狀況、存在問題及特點,將其劃分為經濟薄弱鄉鎮、信訪突出鄉鎮、社會矛盾多發鄉鎮等類型,為分類指導、按需下派提供依據。在此基礎上,按照“人崗相宜、用其所長”的要求,組織部門對報名參選者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查,從源頭上把好選派干部關口。 2.組建工作隊由市委“點將”。結合基層意愿和組織部門意見,市委直接從市級機關部門領導干部、有培養前途的后備干部、經驗豐富的退居二線干部、業績突出的大學生村官四類人員中選拔。突出選派機關部門中基層經歷少、綜合素質好、平時又舍不得放的副科級干部擔任隊長,為優秀干部補上基層經歷、群眾工作這一課。根據隊員職務、年齡、特長、經驗等實際,注重工作隊合理搭配、優化組合,確保各工作隊有效發揮職能部門資源優勢、隊員特長優勢、團隊組合優勢。 3.運轉工作團由領導“掛帥”。成建制組團下基層,體現了泰興市委大抓基層的決心和魄力。自2011年11月以來,按照“一鄉鎮一隊”的模式,全市先后組建兩批工作團,由237名干部組成16個工作隊,派駐各鄉鎮、街道、園區,一年輪換一批。針對工作團人多規模大、時間跨度長、覆蓋面廣的實際,市委高度重視工作團班子建設,主要領導和相關領導分別兼任工作團團長、副團長,市委常委和黨員副市長每人掛鉤聯系一個工作隊,統籌指揮協調管理各工作隊,保證了工作團的高效有序運轉。 二 命題作業 變“無限服務”為“有限服務”,著力破解基層無力解決的大事難事 泰興注意克服過去干部下基層大包大攬、越位錯位的問題,要求群眾工作團始終圍繞破解發展難題、為民排憂解難、加強社會管理、推進中心工作、參與文明和諧創建“五大任務”,以務實創新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1.解民憂,做群眾貼心人。各工作隊進村駐戶開展工作,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生活上與群眾朝夕相處;積極幫助村居組織發展集體經濟、開展文明創建、加強基層組織,在工作上與群眾打成一片;工作隊員與村結緣,與后進黨員結對,與農民“結親”,開展扶貧幫困、捐資助學等關愛活動,在感情上與群眾融為一體。張橋鎮工作隊注重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等方面難題,關愛弱勢群體,為貧困戶、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提供全方位的幫扶,切實提升了群眾對工作隊的滿意度。 2.破難題,做基層引路人。各工作隊從基層想干而無力干的事情入手,重點圍繞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重要項目、重大工程等重點難點問題,深入鄉鎮、街道、園區調查研究,幫助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協調解決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困難,有效破解了許多長期困擾基層發展的棘手難題。古溪鎮的農田水利建設一直缺少資金支持,是當地黨委、政府的一塊“心病”。工作隊進駐后,多次赴國家和省水利部門協調,成功將其增列入城黃灌區項目,爭取項目資金800萬元。當地干群交口稱贊“工作隊為我們啃下了硬骨頭,送來了大禮包”。 3.促和諧,做社會調解人。圍繞征地拆遷、生態環境、干群矛盾、勞資糾紛等方面突出問題,各工作隊既當配合者,又當中立者,以第三方的角色介入矛盾問題的調處,通過各種途徑把政策講清、道理講明、利弊講透,有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糾紛和信訪積案。河失鎮農具廠資不抵債,改制步履維艱,一些職工上訪不斷。工作隊通過走訪了解、風險評估,提出了公正合理的改制方案,得到了員工的理解和信任,整個改制工作不僅如期順利完成,而且創造了無一人上訪的奇跡。 4.創品牌,做創新帶頭人。按照“一隊一品一特色”的要求,各工作隊諸路出擊、各顯其能,找準推進工作與創造特色的結合點,形成了一批特色品牌。曲霞、宣堡等鎮工作隊為推動鄉村特色文化旅游獻計獻策,分別創造了推動曲霞湯包產業化標準化、建設古銀杏群落森林風景區的工作經驗。廣陵、姚王等鎮工作隊把促進鎮村特色產業發展作為著力點,幫助基層創新發展思路、開展技術培訓,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分界、張橋等鎮工作隊把破解中小企業發展瓶頸作為突破口,協助企業申報科技項目、建立行業標準,增強了企業競爭優勢。 三 整體聯動 變“單方作戰”為“多方協同”,切實形成群策群力幫扶基層的生動局面 泰興改變以往機關部門分散掛鉤基層的做法,進一步強化資源集成意識,注重統籌各方資源,努力形成群眾工作大聯動、“三解三促”大協同。 1.發揮角色優勢,增進鎮隊互動。泰興市委專門發文,明確各工作隊隊長同時兼任所駐鄉鎮(街道)黨委副書記,參加鄉鎮(街道)的黨委會及市里召開的重要會議,參與鄉鎮(街道)黨委中心工作。各鄉鎮(街道)還抽調分工鎮干、站所負責人、村居后備干部、“五老”等人員組建駐村群眾工作組,覆蓋所有村居,與工作隊聯合開展工作。鄉鎮(街道)積極為工作隊搭建良好的平臺,既聽取工作隊的意見和建議,又不干預工作隊的正常工作,雙方工作同心、目標同向、步調合拍,較好地實現了鄉鎮(街道)與工作隊關系協調、良性互動。 2.集成部門資源,增進條塊互聯。每個工作隊由5-10名隊員組成,每個工作隊員背后都有一個機關部門在支撐,實際上每個工作隊集中了5-10個部門資源。各工作隊注重資源的集中調劑和高效配置,在產業發展、引進和上爭項目、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做了大量鄉鎮想辦而無力辦的大事要事。機關部門以派出隊員為紐帶、以隊員所駐鄉鎮(街道)為聯系點,定期組織本單位機關干部下基層,協調解決建設資金短缺、技術力量不足等問題,促進了派駐鄉鎮(街道)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3.加強工作對接,增進優勢互補。為加大基層信訪工作力度,配合工作隊及時有效化解基層信訪難題,泰興市還專門成立了巡回接訪團,由市委分管領導任團長,市信訪、農工、人社、國土、住建、環保、司法等七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律師參與,每月到各鄉鎮、街道、園區組織一次接訪,幫助各工作隊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征地拆遷、涉法涉訴、企業改制等方面的信訪難題,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四 制度倒逼 變“彈性管理”為“規范管理”,精心培育心系基層作風過硬的派駐隊伍 為推動群眾工作團駐點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泰興市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嚴格規范的硬性措施,加大監督管理力度,確保派駐干部蹲得住、干得好。 1.強化制度約束,做到專心謀事。市委專門制定了學習調研、工作例會、信息反饋、全程紀實、考勤考績“五項制度”和工作守則,從加強學習、認真履職、團結協作、樹立形象、嚴守紀律等方面對工作隊提出明確要求。統一制作《民情日記》記事簿,要求隊員每日寫工作日志,每周向原單位匯報工作進展情況,每月向市委組織部、工作團辦公室報送工作小結。每個隊員要在村(社區)建立聯系點,發放聯系卡,直接聯系10戶以上的群眾或服務對象,全年走訪覆蓋面達到農村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通過明職責、強管理,派駐干部心無旁騖、履職盡責。 2.實施跟蹤督導,做到在職在位。市委成立群眾工作團辦公室,抽調組織、紀檢、宣傳、政法等部門力量組成督查組,圍繞各隊成員在崗、履職、業績、作風等方面進行定期、不定期督導檢查,廣泛開展群眾滿意度調查,聽取基層黨委、政府評價,及時將掌握情況向市委組織部反饋,作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團部每兩個月召開一次工作隊長會議,各工作隊匯報工作情況,團部領導進行認真點評,及時通報情況。這種準軍事化的管理模式,讓派駐干部始終在組織之中、紀律之中、管理之中。 3.堅持群眾評議,做到真抓實干。堅持“群眾公認”原則,真正把對工作隊及其隊員的評判權交給群眾,把深入群眾發現問題的多少、為群眾解決困難的多少、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多少作為考核內容,并以服務對象的評價作為派出機關部門的考核指標,與干部的選拔任用結合起來,確保派駐干部選拔任用充分體現民情民意,切實做到“工作好不好,群眾說了算”。 五 多重激勵 變“短期突擊”為“長期幫扶”,不斷激發派駐干部扎根基層的內在動力 為使領導干部聯系基層不斷線、服務群眾不斷檔,泰興以構建長效激勵機制為杠桿,著力推動群眾工作團聯系服務群眾常態化、長效化。 1.構建接續推進機制。群眾工作團以一年為一個周期,工作隊員與原單位完全脫鉤,要求所在部門為其完成重點任務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工作隊新老交替時,隊員派出單位保持相對固定,實現“隊伍短期服務、部門長期結對”的良性循環。為保持隊伍的相對穩定和工作的連續性,隊員輪換時充分征求派出單位、駐點鄉鎮(街道)以及個人意愿,通過民主評議等方式通盤考慮,實行階梯式進退留轉,確保聯系服務群眾常態化。 2.健全輿論引導機制。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簡報等媒體,加強與省、市有關傳媒的聯系與溝通,爭取《新華日報》、《泰州日報》、《泰州通訊》等報刊的關注與重視,大力宣傳下派干部隊伍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形成導向鮮明、聲勢強勁的輿論效果,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良好氛圍,激發了工作隊員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工作隊任期屆滿時,由群眾工作團辦公室和組織部門采取個人自評、民主測評、個別座談等方式,充分聽取所駐鄉鎮(街道)、派出部門和基層群眾意見,對工作隊及其成員從工作實績、服務態度、廉潔自律、個人品行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目前,從首批群眾工作團隊員中先后提拔了33名鄉科級領導干部,其中,有9名擔任市級機關部門和鄉鎮黨政正職,24名提拔為副科職,樹立了人才到基層鍛煉、干部從一線選拔的用人導向,一個機關干部踴躍下基層、爭當工作隊員的熱潮在泰興大地持續涌動。 泰興市在組建群眾工作團方面所作的探索,凝聚著決策者的智慧和實踐者的奉獻,其成功經驗不僅為即將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重要借鑒,也給全省深化“三解三促”活動帶來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1.深化“三解三促”活動,必須堅持以基層需求為導向。基層是民意之窗、決策之源。準確把握基層需求和群眾期盼,是“三解三促”活動取得實效的重要前提。泰興市堅持基層需求與科學安排相統一,對群眾工作團什么時機下、哪些人員下、下去干什么等,進行反復斟酌、慎重選擇,做到有計劃、有組織地加以推進,不僅滿足了基層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也使工作隊員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實踐證明,深化“三解三促”活動,把握基層需求是基礎,選準配強干部是關鍵。只要堅持按需選人、人盡其才,“三解三促”活動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深化“三解三促”活動,必須著力延伸為民服務的觸角。領導干部下基層“三解三促”,對駐點單位給予的幫助很大,但難以覆蓋到所有的鎮村,無法做到“陽光普照”。泰興市運用群眾工作團這一“三解三促”活動載體,使各種社會資源向基層傾斜和轉移,方方面面的力量都關注基層、關心群眾,實現了服務對象由點到面的新突破,形成了推動基層發展的強大合力。實踐證明,深化“三解三促”活動,不能囿于領導干部和機關干部層面,要結合本地實際創新特色載體,推進組織網絡向下延伸,不斷擴大聯系服務群眾覆蓋面。 3.深化“三解三促”活動,必須以群眾滿意度為檢驗標準。“三解三促”活動,目的是踐行黨的為民服務宗旨,核心是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檢驗其成效不僅要看幫助基層解決多少難題,更要看群眾滿意不滿意。泰興市群眾工作團堅持把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作為根本,通過接地氣、轉作風、提能力,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化解了一批影響基層發展的突出矛盾,贏得了基層群眾的普遍歡迎和認可。實踐證明,深化“三解三促”活動,要從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具體事情做起,著力解決群眾最急最憂最盼的事情,讓群眾得到實惠,感到溫暖,看到希望。 4.深化“三解三促”活動,必須健全制度機制實現長效推進。制度建設管根本、利長遠。恰當而有效的考核激勵手段,是持續健康推進“三解三促”常態化、長效化的關鍵。泰興市通過一系列具有強制性和約束力的有效舉措,以及一整套長效激勵機制,推動了機關黨員干部下基層“三解三促”由組織要求向自覺自發轉變、由集中活動向常態活動轉變。實踐證明,深化“三解三促”活動,靠制度規范,更要靠機制激勵。尤其是要端正用人導向,注重選拔那些常年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優秀干部進入領導崗位,實現成績在基層創造、干部在基層培養的“雙贏”目標。 5.深化“三解三促”活動,必須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相銜接。“三解三促”活動,是我省黨建工作創新發展的成功探索,如何實現其與即將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無縫對接,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泰興市組建群眾工作團是推進“三解三促”活動的創新載體,與中央和省委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新要求完全一致,十分契合即將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一些制度化的創新舉措為教育實踐活動積累了成功經驗。實踐證明,深化“三解三促”活動,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斷充實“三解三促”活動新內涵,及時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到制度層面,著力找到與教育實踐活動之間的制度接口、形式接口和活動接口,切實形成協同推進、良性互動格局。(執筆:吳劍銘 顧維中 邱海軍 臧佩洪 周興年 蔣林 許潔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