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5月2日訊: 2013年4月30日上午,一頭長度近3.米、重約200公斤疑似死亡的中華鱘在長江江蘇泰興段被發現。 當日上午,江蘇省泰興市濱江鎮漁民在長江北岸頭橋港江面上發現一大型魚體順江漂浮,隨即漁民用繩索將其拖至到岸邊,固定防止漂流,漁民發現這應該是一條疑似死亡的中華鱘。隨后報警。 泰興市農委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后經過查驗判定,死亡的大型魚體疑似中華鱘,長度近3米,重約200公斤。泰興市農委一姓黃的工作人員稱,魚體已出現高度腐爛跡象,在尾鰭部,有明顯的傷口。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泰興市農委將魚體做深埋無害化處理。長江泰興段怎么會出現死亡的疑似中華鱘,泰興市農委工作人員說,根據傷口和腐爛跡象分析,魚體可能是在長江上游被輪船螺旋槳打傷致死,經過多日漂浮到泰興江段的。 據了解,中華鱘別名臘子、覃龍、鰉魚、鱘鯊等,硬骨魚綱鱘形目鱘科鱘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中國特有的暖溫性大型溯河洄游魚類。中華鱘是世界鱘科魚類分布最南的一種,主要分布于中國近海及長江、珠江、岷江、黃河等水域,目前黃河、閩江均已絕跡,珠江數量級少,僅長江現有一定數量。 它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在魚類進化乃至脊椎動物進化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被譽為“水中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浸、海退等地球變遷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