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期,已出79期,每期都寄給全國各地30多個家族成員 不喜煙酒、不好打牌,泰興老人朱光華退休回家后,創辦了《家庭報》。內容涉及文明禮儀、文史知識、人生哲理和風土人情等,每期報紙都郵寄給遍布全國各地的30多個家族成員及好友。趕在春節前,朱光華出了蛇年第一期《家庭報》。“已出79期了。”朱光華說。 欄目多,內容豐富 在泰興市濟川街道復興路97號一樓客廳內,63歲的朱光華老人正在整理他的寶貝——歷期《家庭報》。他辦的《家庭報》為四開四版,第一版為主編開篇,二、三、四版分別為智慧樹下、咬文嚼字和讀萬卷書。 “有三個欄目是我動筆寫的。”朱光華說,分別是主編開篇、人間萬象和帶刺玫瑰等。 朱光華介紹,每逢家族里有重大事情,他會及時刊登在報紙上。2006年2月,小孫女出生后,朱光華及時刊登在第一期《家庭報》上,告訴家族成員及好友。2007年2月25日,是晚輩葉晶和曹娟大喜的日子,朱光華不但刊登了簡訊和兩人的結婚照,還送出了美好的祝福。 每期家庭報,主編開篇是重頭戲,為此朱光華花了不少心思。《發刊詞》、《淡》、《變》、《過年》、《“大與小”的大小關系》、《過年》和《蛇年走蛇》等,或是寫他的有感而發,或是他的所思所想。 辦報各環節一肩挑 朱光華自豪地說,撰稿、版面設計和配圖都是他一肩挑。每期報紙,他先寫主編開篇。“寫文章是要靠靈感的。”朱光華說,沒有靈感時,他會出門走走,一有靈感他立刻回家動筆。 有一次,朱光華回家途中等紅燈,此時恰好有個騎車的農村中年婦女,急匆匆地找交通勸導員問路,問衛生局怎么走,勸導員是位老人,耐心地問婦女,是要找衛生局還是要找衛生防疫站,還是要找衛生防疫站門診部? 婦女確認是找衛生局后,勸導員為她指了路。朱光華感覺有點疑惑,于是上前問勸導員,為何問得這么詳細,勸導員說,馬路上經常遇到問路人,有人對目的地不太熟悉,不問清容易指錯路,讓人家多跑冤枉路,所以一定要問清楚了再指路。 朱光華一聽,覺得這個勸導員很了不起,把一件很小的事做得很精致。朱光華立刻騎車回家,把當天的見聞寫在《家庭報》上,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文稿準備充分后,朱光華開始設計版面,剛開始每期都不一樣,直到找到合適的版面設計后才定了下來。僅有文章,沒有配圖,版面不好看,朱光華開始請朋友配圖。 自己充實,家族歡迎 兒子擔心朱光華太辛苦,主動幫他承擔起后期校對工作。朱光華將校對稿設計成大樣,再送到文印社去印刷,為此每年他要花1000多塊錢。“不喜煙酒,不好打牌。”朱光華說,為報紙花點錢他覺得值。 從2008年開始,朱光華將《家庭報》固定為每月一期,這讓他的退休生活變得充實。“每天除了接送孫女上學放學,就是忙著每月的報紙。”朱光華說,為讓《家庭報》內容更加豐富,他每天必須讀書看報,尋找有用的內容。 家族40多個成員,遍布全國各地。每期報紙印刷后,郵寄報紙成了朱光華的任務。朱光華說,為把報紙越辦越好,他還主動征求家族成員意見。 “報紙是我和家人交流的平臺。”朱光華說,在教育子女問題上,他和兒子、兒媳意見不一時,自己從不當面說,而是把道理寫在報紙上。和老伴意見不統一時,他也是用這個辦法。當面說容易發生爭執,“報”上說大家都能接受,就連在外地的族人也歡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