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池塘水在雞棚前潺潺流過,早晨的朝霞灑滿雞棚,傍晚的余輝沐浴著雞群,從小雞的“唧唧”聲到雄雞的“喔喔”聲,這其中付出了多少艱辛,也收獲了很多快樂,經歷了酸澀,也分享了甜蜜。濟川街道興燕社區眾賢村村民丁旭,2011年年底瞄準市場養殖草雞,憑借生態優勢致富,租借50多畝銀杏樹林地,辦起了養雞場專門養草雞,嘗到了養雞致富的甜頭。 嘗試草雞養殖 記者在眾賢村西邊的養雞場看到,一群群金黃色的草雞自由徜徉于林間,或覓食,或戲鬧,或棲息……寬大的銀杏樹下,養殖的7000只草雞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村生態養殖景象。 雞舍主人丁旭正推著獨輪車給雞群喂食,今年39歲的丁旭身體健碩,勁頭十足,隨著他一聲長長的召喚,所有的雞都飛奔過來爭搶飼料。“搞養殖以前,我一直在浙江做生意。在一次朋友聚會,我嘗到了散養草雞的味道,肉質細嫩,滋味鮮美。后來我在寧波看到別人在山間養雞,銷量很好,當時我就想試試這種綠色天然的養殖模式。”他告訴記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對飲食健康要求的不斷提高,草雞在市場上越來越受歡迎,因為草雞的營養價值遠高于普通肉雞,而且大都是農戶零散養殖,數量很少,有人即使想花更多錢卻很難在市場上買到真正的原生態草雞,市場供應非常緊俏。” 說干就干,回到老家后,丁旭就承包了50畝林地,從福建莆田分三批引進草雞,把四周用防護網圈了起來,開始搞自己的養雞場。期間,丁旭通過觀看中央7套農業節目、瀏覽網絡、參觀圈養的養雞場等學到的一些草雞養殖方法,開始了草雞養殖的探索和實踐。 邊探索邊養殖 據丁旭介紹,他養殖的草雞主要吃草蟲等天然食物,草雞長時間在林間草叢走動,生長周期較長,有效保障了草雞的“綠色原生態”特色。為了加強營養促進生長,冬季丁旭會在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粗糧飼料算作加餐。 誰知行船偏遇攔頭風。盡管丁旭小心翼翼地打理養殖場,但是夏季的連綿陰雨天氣還是讓雞場蒙受了不小的損失。看著自己養的雞由于淋雨出現死亡,丁旭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頭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也不知道怎么辦。后來我就去請教外地的養殖戶和技術人員,他們說要搭建雨棚給雞避雨,這才挽回了損失。”丁旭介紹說,經過四處請教,他在養殖場范圍內用廢舊建筑材料搭建了避雨棚,搞好了排水設施。后來的陰雨天里,因為淋雨生病的雞越來越少了,看著雞一天天長大,丁旭原本提著的心也慢慢放了下來。 如今,養雞場里有普通的草雞和綠殼蛋蛋雞兩個品種。林地生態養雞就是利用林地生態環境飼養草雞,采用舍飼和林地放養相結合,以自由采食林間雜草和燈光誘食林間昆蟲為主,人工喂養的飼料也都是稻谷、麥子、玉米等原糧型飼料,一般一天一頓。“普通草雞、綠殼蛋老百姓都熟悉,容易得到認同。不管是雞肉還是草雞蛋都能很快銷售出去,便于資金回攏,所以我分三批引進草雞,每批三四千只。”丁旭高興地說,2012年10月,第一批草雞很快銷售出去,先期投入的部分資金已經收回。 實現規模發展 2012年6月,初嘗甜頭的丁旭又從福建莆田引進了飛鴨,并通過學習探索很快解決了飛鴨水土不服的問題,至目前最重的飛鴨可達12斤左右。看著肥壯的飛鴨在林間散步,丁旭滿心歡喜。 如今,丁旭的養殖場經營已步入正軌,這讓丁旭更堅定了把養殖場辦好的想法,對于未來的發展丁旭也有美好的規劃。“由于飛鴨生長周期約6個月,草雞約8個月,它們的飼養周期相對較長,但這是一項長期投資。”丁旭表示,“春節過后,我想引進三到五萬只雞,建立好柵欄,實現規模養殖。” 談起現在的一切,丁旭動情地說,養雞場之所以能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一靠黨和國家富民好政策,二靠黨委、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作為一名新型農民,在帶頭致富的同時,將團結和帶領更多的農戶從事草雞養殖致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