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市委組織部帶領科技鎮長團到航聯服務 翻開歷史畫卷,人類用勤勞智慧創造了無數光榮與夢想。 探究發展之路,人才無疑是強市之瑰寶。 與其他靠市場推動經濟先發的城市一樣,我市在經歷多年的發展后發現,單純依靠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已漸顯疲態,必須進入轉型升級發展的新階段。國以才治、業以才興,步履的艱辛告訴我們:人才的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市全面轉型發展的重要問題。為此,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人才強市”戰略,以“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選派科技鎮長團等多項舉措吸引人才、培訓人才、管理人才,一舉實現了從人才嚴重流失到人才重新集結的轉變。截至2011年,全市人才資源量達14萬人,比2008年增加約3萬人,年均增長8.7%,高于全省6.3%的平均水平。 其中,不少“先行先試”之舉使我市在思路更新上先人一拍,辦法創新上先人一籌,機制創新上先人一步。 系列政策——重才引智破冰解履 上世紀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號角的吹響,我市逐漸拉開民營經濟“摸黑趕路”、“變通創業”的序幕,一批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憑借著初生牛犢的沖勁、敢為人先的闖勁,這些企業在泰興大地異軍突起,迅速發展成為縣域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因素。 隨著企業不斷的發展壯大,技術力量、管理水平與生產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慢慢凸顯。而那時,整個泰興稱得上人才或者“土專家”的寥寥無幾,企業只能通過聘退休工人、邀國企技術人員業余兼職來解決技術難題。 面對人才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我市迅速行動起來,把人才發展納入中長期戰略規劃,以在這場競爭中搶得先機。 2010年6月,國家出臺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未來十幾年,是我國人才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此《綱要》一出,全國各地陸續出臺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人才強市、人才強省成為共識。在這一大背景下,我市也學習借鑒各地成功經驗,結合本市實際,制定實施吸引和用好優秀人才實施辦法、科技創新創業人才評選辦法、企業優秀人才實行人事代理參加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和加快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形成了不斷完善、頗具特色、具有比較優勢的人才政策體系。今年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人才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必須把加快人才發展擺到更為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走人才強市之路,科學謀劃、銳意改革、重點突破、整體推進,著力形成泰興長遠發展的新優勢,全面構筑泰興人才高地。 筑巢引鳳——八方人才競相涌入 日前,加拿大“海歸”博士江仲翰與市星辰星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出資300萬美元,開發新型節能環保LED汽車燈具。 對江仲翰而言,我市汽車產業并不算發達,而之所以選擇到泰興創業,江仲翰給出的理由是泰興給予人才的充分尊重。 2011年,江仲翰參加“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活動。到達泰興站時,市委書記張兆江不僅親自接待他們,而且一個個面對面地跟“海歸”們交流。 “一個地方,‘一把手’重視人才,那么在這個地方創業就不是難事。”江仲翰說。 俗語道:“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哪里待遇高,哪里環境好,哪里機會多,人才就愿意往哪里去。為創造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創業環境,我市在人才服務上做到無所不包、無微不至:既在硬件設施上給予充分保障,創造性地在泰州地區對企業優秀人才實行人事代理參加失業養老保險,又著力為優秀人才在安家落戶、子女上學、配偶就業、科技項目、企業注冊、資金和稅費減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優惠待遇和服務,著力用人性化、精細化的人才服務和程序最簡、效率最高、作風最優、服務最佳的政務環境,將我市打造成投資的熱土和創業的樂園,吸引各類人才來泰興創新創業或投資興業。對落戶泰興的8類優秀人才,一次性分別給予5萬元至100萬元的安家補貼,每年給予6000元至5萬元的生活補貼。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通過上述一系列組合拳,我市企業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優秀適用人才、一大批急需緊缺人才。 自我造血——育才工程濃墨重彩 “輸入性”引進人才固然重要,而加強人才培養和素質提升,“自我造血”更是治本之策。 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 為幫助“草根出身”的泰興民營企業洗掉“泥腳丫”,市人社部門堅持“四著并舉”,依托大型骨干企業、重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以及高技能領軍人才,加快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能人才。目前,全市取得高級工資格證書的有10246人,取得技師資格證書的1735人。 推行“政企聯動、校企合作、產學互進”,發揮本地就業訓練中心和省創業培訓基地的龍頭作用,是我市“育才造血”的一大亮點。市人社局開展建筑施工、船舶制造、機械加工、服裝制作和家政服務等市場需求量較大的培訓,提升農民工就業技能。今年已為大洋船廠、華泰船廠培訓外來勞動力107人,培訓鑒定數控車工、電焊工、服裝制作等工種的農村勞動力12批441人,培訓鑒定“五包培訓”班廚師、焊工101人。為中丹集團、兆勝集團、泰隆集團、達力叉車制造等10多家重點骨干企業培訓鑒定有機合成操作工、裝備鉗工、維修電工等工種技術工人1600多人,其中1300多人獲得高級工證書。 同時,將工作平臺下移,深入全市工業30強、30家創新型以及40家成長型企業,帶著編印的《職業技能(資格)宣傳服務指南》,大力開展“人才服務進企業”、“技能服務企業行”等活動,了解企業培訓需求,幫助企業做好培訓分析,在企業開設數控、有機化工、電子裝配、維修電工、機械加工等培訓班。今年,先后在河失、古溪、宣堡、張橋等10多個鄉鎮開展了服裝制作、裁剪縫紉、車工和鉗工培訓鑒定工作。我市人才培養正實現由政府主導向社會整體推進的戰略性轉變。 多管齊下——構筑人才理想家園 “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就一定要有好土”,魯迅先生的這句名言恰恰揭示了人才成長的規律,也是對我市“人才發展戰略”的最好注釋。 昨天下午,記者在市留學人員創業園實驗室見到了正在進行“納米涂層”實驗的呂文生。呂文生是一位獲得德國納米新型材料專業博士學位的湖南人。在實驗室 里,呂博士向記者展示了涂有納米材料的物品,防水、耐臟的新型納米涂層適用于建筑、汽車、居家、醫院、書畫等各個行業,投產后將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閑聊中,他向記者表達著他的感受:“當初選擇到泰興創業,對了!” 2008年10月,“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在全省拉開序幕,旅居德國的呂文生博士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行程是鎮江、無錫、常州、泰興等地。 論交通區位、城市配套等,我市無法與一些地級市媲美,但最終呂文生還是選擇了泰興,原因是這里有適合他創業的產業環境。 “早在出國前,我就對河海集團的納米技術應用有所耳聞。近年來,河海納米技術趨于成熟,該企業先后主持制定了多項國家標準,并成為國內首家納米材料規模化出口企業。”呂文生說,2010年,當他創辦博斯騰公司時,就果斷與河海合作推廣納米技術應用。 據了解,2010年,我市在泰州四市兩區首家建成省級留學人員創業園。創業園首期占地100畝,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擁有60多個孵化單元,可為不同類型的科技企業提供50—300平方米的孵化空間和研發基地。至目前,已有20多位曾在美國、日本、德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取得學位的海歸博士進園創業創新,擁有在孵企業13家,創業項目涉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和新能源等10多個領域,并獲省以上科技項目3項、發明專利8項、實用專利17項、外觀專利24項,年生產總值達1.03億元,利稅2500萬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