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4歲的盧長林,原是泰興市河失鎮洋殿小學教師。1992年開始,他在教學之余迷上了發明。2010年退休后,更是將全部身心撲在發明上。如今,他已獲得7項國家發明專利,人稱“鄉村發明家”。 活用銀杏外種皮 日前,記者來到盧長林家時,他正將10多公斤成熟的銀杏倒入自己發明的雙桶銀杏脫皮機內。伴隨著“轟轟轟”的聲音,橙黃色的銀杏在“跳躍”,不一會兒,果柄、果皮就順著出料口掉入空盆內,而脫好皮的果粒也順勢滾入清洗料桶,進行集中洗滌。 “目前市面上的銀杏脫皮機工作時需要一直不停地加水,效率不高,用水量也大。”盧長林說,“我發明的機器將銀杏脫皮和清洗分開,使銀杏在無水情況下實現果皮分離,不但提高了外種皮的回收質量和效率,也減少了廢渣排放,降低了污水排放。” 早在1992年,盧長林就從銀杏外種皮中成功提取了“黃酮甙”、“銀杏多糖”、“銀杏酸”。1995年,他利用銀杏外種皮的內含成分配制的“銀杏皮炎水”,成功申報國家專利,治愈了上萬名皮膚病患者。在盧長林家的客廳里,掛滿了不少病患送來的錦旗。1997年他發明了“從銀杏外種皮中提取銀杏干浸膏的工藝方法”,榮獲1999首屆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 癡迷發明二十載 1992年,盧長林在電視上看到城市綠化管理人員都是乘坐升降機去整治高大喬木,既阻礙交通,修剪又不方便。當時他想,能不能在樹下用一個機器把多余樹枝整理好。想了幾個月,他利用落地電風扇的原理發明了手扶電動整枝機,獲得國家專利和揚州市科技發明三等獎。 此后,盧長林的發明創造成果不斷,1994年他研制出“蜂窩式保鮮盛蛋器”,用防蚊紗和小燈芯為雞蛋保溫保鮮,既在運輸中保質保量又便于計算數量,獲江蘇省科技發明三等獎。 20年來,他的每件發明都凝結著辛勤的汗水。“一是技術上的困難,我只是一名小學的語文教師,對物理化學一竅不通,而所有的技術都是向書本學習、向別人討教而來;二是經費問題,每次去南京、揚州、泰州等地參評,我都是自備干糧,帶點老婆炒的花生就著水當飯吃。” 妻子周明珠說:“剛開始,弄這么多玩樣兒,既不賺錢又浪費時間,家里人都反對。特別是夏天,他整日悶在屋里看書、畫圖紙,那么辛苦。如今過了20年,他還是發明這發明那,我們也都支持他,誰讓他喜歡呢。” □本報記者 翟文捷 通 訊 員 王 歡 尤正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