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65天的播種,“太空蕎麥”上月底進入采收期,經植株風干、脫粒,11月4日,泰州市旱地作物研究所進行了稱重比較,得出的結論是,經過太空洗禮后,“太空蕎麥”后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異。該研究所宣告,“太空蕎麥”第一代航天育種試驗取得成功,這是在我市首次成功播種第一代航天農作物種子,創造了我市航天育種的新紀錄。 “從收獲情況看,‘太空蕎麥’株與株之間呈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泰興市高級農藝師常慶濤告訴記者,其最高植株比最矮植株株高高出了215%,單株生產力相差2至4倍。 經完全計數和稱重,“太空蕎麥”平均單株收獲蕎麥粒數112粒,單株粒重達2.66克,折合千粒重為23.75克。也就是說,與本地普通蕎麥相比,“太空蕎麥”產量有所增加,平均每株多了11粒,折合千粒重增重1.21克。 據了解,這批“太空蕎麥”去年11月1日隨“神八”升空,在太空遨游421天,今年8月25日首先在大棚內試種。 “這些種子貴比黃金,為了不與其他蕎麥種子發生雜交,我們采取了新的播種模式,出苗20天后移栽到10多公里外的田塊進行隔離種植,方圓500米范圍內沒有種植過其他蕎麥品種。”常慶濤介紹說,觀察整個生長期,“太空蕎麥”的生長情況未發現任何異樣,田間管理、采收方法也與本地普通蕎麥基本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