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探索泰興市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近期,我們圍繞加快培育鄉鎮和村居特色農業產業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泰興市“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現狀及路徑 在當前新的形勢下,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和重要抓手,對于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泰興市充分發揮農村資源比較優勢,積極培育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以新街、黃橋、河失、張橋等鎮的設施園藝、珊瑚鎮西芹、宣堡鎮經濟林果、虹橋鎮特色水產養殖、黃橋鎮生豬養殖、古溪鎮家禽養殖等為代表的“一鎮一業”。對促進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市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0.6萬畝、設施農業2.7萬畝,畜禽規模養殖比重同比增長6.5%,各類現代農業園區達到16個;實現農業增加值達39.23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047元,比上年增長18.3%。 經過近幾年的積極探索,泰興市“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加快推進,有力地提升了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水平,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方式和實現路徑。 1、科學謀劃、規劃引領是前提。立足全市實際,研究確定了全市農業“雙五”發展規劃,制訂了《泰興市高效規模農業發展規劃》,合理劃分功能區域,落實產業布局安排,實行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生產。重點實施“2218”工程,即沿江特色水產產業帶,沿靖江、如皋、海安家禽、蠶桑產業帶,沿古高線林果園藝產業帶。 2、強化載體、園區示范是關鍵。以新街鎮為核心,以設施蔬菜、規模養殖和特色林果為主業,深入發動宣傳,加強農業招商,引導農民參與,做大做強市高效農業園區。目前,園區面積達到2萬畝。2012年全市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1.5%。通過3年的建設,市農產品加工園區被認定為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和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雨潤食品、湖南九鼎、廣西參皇、江蘇三零等4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相繼落戶園區。 3、科技推廣、農民培訓是支撐。結合致福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民創業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綜合開發項目科技推廣培訓,針對全市農民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現實需求,科學制訂培訓方案,提高農民科技應用水平。 4、有效組織、降低風險是保障。加強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依托現有成熟產業,積極引導廣大農民、企業業主組建各類合作社,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了優勢產業的發展壯大。目前,全市已建立各類農民合作組織587個、成員6.5萬戶。 二、加快推進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深入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推動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化、集約化、特色化、品牌化,促進農業持續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 1、優化結構,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提速。一是加快建設設施蔬菜產業園區。發揮市高效農業園區和黃橋現代農業園區的示范效應,以新街、元竹、黃橋等鎮為核心,以珊瑚、張橋、河失等鎮為重點,大力發展茄果類、葉菜類設施蔬菜,推動設施蔬菜業集聚發展,力爭5年內建設萬畝以上設施蔬菜園區5個、5000畝以上園區10個。二是加快建設苗木花卉產業園區。放大宣堡鎮花卉苗木產業效應,突出古樹大樹和高檔樹種,大力發展適應城市發展需求、道路綠化需要的苗木產業,力爭5年內建成3個以上萬畝苗木花卉產業園區。三是加快建設優質糧食產業園區。積極推進土地集中型、統一服務型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新型“小農場”,5年內建成千畝以上“小農場”50個。四是加快建設特色水產產業園區。以虹橋濱江生態園為基礎,充分發揮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良種繁育場的優勢,加快發展集種苗繁育、成魚養殖、精深加工、餐飲消費、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特色水產產業,力爭3年內建成面積達到1萬畝。五是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力爭“十二五”期末建成百億園區,建成全省一流、全國有名的農產品加工集聚區。 2、科技支撐,推動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推動專業村鎮與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合作,共同圍繞產業需求開展農業技術的研發、轉化、推廣和應用,實現科研與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以科技創新推進產業升級,努力形成各類科技力量聯合協作、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的格局。 3、品牌創建,提升特色產品競爭能力。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建立可追溯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支持專業村鎮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鼓勵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的產品申報馳名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 4、培育主體,提高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加快培育適應“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要求的市場主體,支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村發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組織農民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