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錢建虎 朱敏麗 特約記者 張建榮 通訊員 陳海明 雍國棟 可替代液晶顯示屏的OLED(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獨家供應三星西安生產基地;任何固廢垃圾都能無氧熱解無害化處理,還能產出碳粉制作肥料、新材料;等離子放電汽車尾氣凈化器技術,填補國內汽車尾氣處理的空白…… 近年來,在泰興,一批由“海歸”人才牽頭或獨立實施的高新技術項目奪人眼球。 據了解,泰興是江蘇省唯一連續四年承辦省政府“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活動的縣級市。截至目前,該市利用這一平臺,吸引了30多位“海歸”成功創業。 “泰興正處在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起點上,既需要加快經濟轉變方式的新技術、新工藝,更需要能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層次、領軍型人才。”泰興市委書記張兆江說。 成熟的產業環境吸引人才駐足 呂文生是第一個到泰興創業的“海歸”。 今年5月,呂文生創辦的博斯騰公司在泰興留學人員創業園正式投產。他慶幸,“當初選擇到泰興創業,對了。” 2008年10月,“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在全省拉開序幕,旅居德國的呂文生博士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行程是鎮江、無錫、常州、泰興等地。 論交通區位、城市配套等,泰興無法與一些地級市媲美。但最終呂文生還是選擇了泰興,原因是這里有適合他創業的產業環境。 呂文生一直致力納米材料開發研究。“在德國,納米技術已經很成熟,而國內相關技術應用才剛剛起步。”呂文生告訴記者,他雖然有技術,但出國10多年對國內的政策、市場環境已經很陌生。要想回國推廣應用這一技術,尋找一個志同道合、并在推廣這一技術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合作伙伴很重要。 早在出國前,呂文生就對河海集團的納米技術應用有所耳聞。近年來,河海納米技術趨于成熟,該企業先后主持制定了多項國家標準,并成為國內首家納米材料規模化出口企業。河海很快成為呂文生的“知音”。2010年,呂文生創辦博斯騰公司,與河海合作推廣納米技術應用。 “從多年‘海歸’人才考察經驗來看,成熟的產業環境是吸引他們創業的重要因素。”泰興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錢娟說,泰興工業基礎雄厚,經過多年發展,產業結構呈現多樣性,機電、化工、醫藥等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推進,一些已經具備一定產業基礎、有一定資金積累的企業對于人才、技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施美康藥業老總王俊華曾多次向泰興市委組織部表達尋求高端人才的愿望。“醫藥市場競爭激烈,要想搶得先機,必須要有核心技術人才和拳頭產品。”王俊華說。在部門牽線搭橋下,該企業成功引進德國“海歸”博士董守良。目前,在董守良指導下,企業建立了多肽類藥物創新平臺。 最充分的尊重留住人才創業 7月26日,加拿大“海歸”博士江仲翰與泰興星辰星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出資300萬美元,開發新型節能環保LED汽車燈具。 對江仲翰而言,泰興汽車產業并不算發達。之所以到泰興創業,江仲翰給出的理由是泰興給予人才的充分尊重。 2011年,江仲翰參加“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活動。到達泰興站時,泰興市委書記張兆江不僅親自接待他們,而且還一個個面對面地跟“海歸”們交流。 “一個地方,‘一把手’重視人才,那么在這個地方創業就不是難事。”江仲翰說。 對此,旅美博士王志成也感同身受。“泰興雖然不及大城市發達,地域范圍也小,但一個聲音或者一項政策卻能很快喊到底、落實到位,我們創業就能找到依靠、看到希望。” 2007年,王志成帶著固廢垃圾處理技術回國創業,曾經在北京、上海等地呆過。王志成告訴記者,發達地區也很重視人才,各項政策甚至優于別的地方,但也許人才過于集中,一些部門忙不過來,有時會遭遇承諾難以很快兌現的尷尬。 2010年,王志成來到泰興創業。其間,他享受到了從項目立項、注冊到開發一對一的“保姆式”服務。每隔幾天,泰興市委組織部工作人員都會“不放心”地打電話給王志成,主動尋求需要解決的難題。僅用一年時間,王志成固廢垃圾處理技術及其設備就成功實現產業化、市場化。 為了更好地助推“海歸”創業成功,今年初,泰興將“人才專項扶持資金”盤子擴大了一倍,每年拿出2000萬以上扶持高端人才創業。7月底,該市又將全民創業的優惠政策輻射至高端人才。比如呂文生、沈同德等“海歸”人才創辦的企業,以前在租金方面的優惠為一年減免兩年減半,而今后他們的廠房租金可三年全免。 家人般的關懷讓人才融入當地 “海歸”大都申請了外國國籍,這獨特的身份給回國生活、創業帶來不少麻煩。 為解決這一難題,泰興多方向省里申請海外高層次人才居住證(又稱“江蘇綠卡”)。不久前,僅用一周時間,呂文生、王志成就順利拿到了“江蘇綠卡”。 8月23日,拿到“綠卡”的王志成將小本子前后仔細翻閱了一遍,他驚喜地說:“以前我連向國外匯款都很難。有了這個小本子,我能享受到就業創業、出入境、落戶、子女就學等14個方面的政策優惠和服務。” 在泰興,很多“海歸”都是老婆孩子常年定居國外,自己獨自在國內創業。為了幫他們排解寂寞,泰興人社局專門組織成立了“海歸博士俱樂部”。閑暇之余,工作人員教“海歸”們說說泰興方言、打打“摜蛋”撲克。 “現在,王博士、呂博士等都特別迷‘摜蛋’,一有時間就打電話喊我們湊一桌過過癮。”陪同記者采訪的泰興人社局工作人員說。 “雖然我是山東人,但泰興讓我有了家一般的感覺。”王志成說,“每次到國外,我都很想念在泰興的工作生活,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有同樣感覺的還有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施波博士。2008年,施波來到泰興擔任中丹技術中心副總經理。為了讓施波安心工作,泰興市有關方面不僅為其購置了單獨的房屋,還安排專人為其精心烹制飲食。 “泰興紅燒肉,很有我家鄉揚中媽媽燒的味道。” 施波笑笑說,三年多的工作、生活,泰興已經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今年初,施波當選泰興政協常委。施波認為,這不僅是一種政治待遇,更是“海歸”人才真正融入泰興的象征。 泰興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局長肖榮說,“海歸”人才的價值不僅僅是擁有好的技術和成果,國外先進的商務貿易模式、管理理念均值得重視、值得汲取和推廣。 最近,泰興的“海歸”們正在積極商討,意欲成立一個義工顧問團,幫助出國留學的學生鑒別國外“野雞”大學、注意留學事項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