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9月3日訊 余龍女家的堂屋有點兒特別。推門進去,一張碩大的乒乓球桌“杵”在面前,占據了屋子的“半壁江山”。 余龍女是泰興市濱江鎮馬甸社區雙彭村的一位普通農民。在家里和老伴搓幾局乒乓球,成了余龍女每天的必修課,也是這位60歲老人最愜意的時光。 “本以為一輩子都得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誰曾想60歲了還能好上這一口!”在余龍女老兩口頗有專業范兒的對決中,你來我往的擊球聲顯得特別清脆。這位老太的“創舉”在外人看來很是稀奇,而她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余龍女告訴記者,她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輩子除了種地就是在村里的社辦廠干活。老伴是村里的教師,年輕時愛打乒乓球,自己的球技還是老伴教的。“3年前,家里準備為新翻修的房子添些物件,可彩電、冰箱、電腦、空調早就有了。”余龍女說,老兩口一合計,何不把乒乓球臺搬進家里,既能圖個樂子,又能鍛煉身體,算得上一舉兩得。 “可別稀奇,現在咱村里安裝跑步機、跳舞機等健身器材的人家不在少數,這些已經不再是城里人的專利了。”余龍女話語間透著自豪,這幾年村里人的腰包一年比一年鼓,十年前每個月收入才六七百元,現在一年能攢下個五位數。收入高了,大家對生活質量要求也高了不少。 這些年,隨著村民收入的提高,村里人的生活和消費習慣也變了不少。“過去吃飯沒了大魚大肉就覺得丟了臉面,現在卻講究葷素搭配,粗糧又被請上了飯桌,吃完飯還不忘上一碟水果。”余龍女笑稱,為了健康,她和老伴早已接受了這種生活方式。 余龍女回憶,以往置辦家用總要進城,來回得耗上幾個鐘頭。如今就在村委會西邊,兩條交叉的大道成了村里最繁華熱鬧的地方。車水馬龍中,從臨街小店到商場超市,村里人的日常所需一應俱全。余龍女說,現在不出村就能過上城里人的生活。 在雙彭村,衣食無憂已經成了農民追求的過去式,有車有房也只不過是鄉親們的“標配”而已。余龍女說:“如今兩三層的小樓早已不是富裕的象征,村里每10戶人家差不多有4輛私家車。” 過去十年,我市城鄉居民收入邁上了快車道。2002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7788元和3834元,2011年,這兩項數據分別達到24344元和11046元,較十年前分別增長213%和188%。收入倍增的同時,人們開始把更多的錢花在了健康、教育、文化等領域,泰州人“小康生活”的質態也躍上了新臺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