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孫丹丹 實習生 馮亞平 通訊員 陳 麗)一輛自行車、一個背包,在這個夏日里,泰興市兩位教師唐峰和丁江山不約而同騎上自行車去遠征。歷時10多日,騎行千余公里,兩人分別前往云南麗江和北京,用自身的行動倡導低碳環保的出行理念。 艱難征程 一路克服爆胎、傷痛等突發情況 7月16日,34歲的唐峰在百余名自行車騎友的護送下,從泰興出發去麗江,踏上了自己的遠征之路。三天之后,41歲的丁江山也在騎友的護送下開始了自己騎自行車去北京的夢想之旅。 或許盛夏并不是騎行的最好時節,但是對于同為教師職業的唐峰與丁江山而言,長長的暑假無疑是難得的遠征好時機。但這同時也意味著他們必須冒著酷暑騎行。一路上,他們還經歷了傷痛、爆胎等突發情況,回憶起單騎之旅中遇到的困境,他們二人相視一笑說:“還好,我們都挺過來了。” 啟程后的第3天,唐峰的左腳跟腱腫了,第4天右腳跟腱也腫了,再往后的12天里,他的雙腳跟腱都腫著。雖然很痛,卻沒有選擇半途而廢。唐峰在腳上上了藥,調整了坐墊,變換了騎行方式,咬緊牙關直至抵達終點。 丁江山說,他騎到徐州以后,因為當地煤礦較多,路面上掉有不少運輸煤渣,自行車頻頻爆胎。后來在德州境內還遭遇了一場大暴雨,他冒雨堅持騎行了3個多小時。雖然穿著雨衣,但渾身還是濕透了,鞋子里也全是水。“現在回頭想想,也沒什么,就當淋淋雨洗洗澡了。” 快樂旅途 結交騎友、欣賞風景讓他們樂在“騎”中 最終,唐峰歷時16天、騎行1952公里到達麗江;丁江山歷時10天、騎行1370公里到達北京。 丁江山說,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乘飛機或火車太快,步行又太慢,騎自行車正好是個折中的方式,沿途可欣賞獨特的風景。而騎行的每一天,都是一種際遇。他回憶天津騎往北京途中,路過通州區時遇到一個北京口音的騎友,對方聽說他要去天安門,就主動帶路將其送至建國門。丁江山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姓名,那名騎友就已經轉身離去了。 唐峰說,這次騎行,不僅宣傳了低碳出行,還感受到了發自內心的快樂。 “一路的快樂不單是尋求自我突破,在路上被人幫助會感到內心溫暖,幫助他人更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唐峰說,在昆明至麗江的途中,他遇到了同是騎友的深圳大學學生鄧國輝和他的兩名同學,于是結伴同行。但在快到麗江時,鄧國輝生病了,唐峰就帶著他去醫院打點滴,并細心照料他直至康復。 旅行收獲 強身健體的同時倡導低碳出行 唐峰和丁江山雖然都是泰興市自行車運動協會的會員,但這次出行前兩人并沒有約定,不過,用實際行動倡導騎自行車這種低碳出行理念卻是他們的共同目標。 “騎自行車,娛樂的同時還能健身,是項很好的運動。”丁江山說,“以前我有高血壓,天天得吃藥,但是自從騎自行車以后,不必再吃藥,血壓現在一直保持正常。就連這次艱苦的北京之行,日曬雨淋地回來連個感冒都沒有。” “遠征的這段日子,雖然我們都是一個人騎行,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但是一路上一直有人關心,所以并不孤獨。”丁江山說,協會是一個很溫暖的大家庭,無論你走多遠,大家的心都始終在一起。“騎行過程中,我有空就會在網絡的論壇上發帖給大家報平安,同時分享自己沿途領略的風景,當然,也會收到很多人的祝福和關心。” “我們是樂在‘騎’中、‘騎’樂無窮。”唐峰和丁江山表示,泰興市自行車運動協會現在已有會員近300人。通過協會,大家學會了自行車的保養、騎行方法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如今,在路上已成為大家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