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九”即將飛天“吻”天宮,社會各界正掀起一股航天熱。
特供牛奶、特供蔬菜……航天員用的東西到底有多高科技,離我們的生活真的有那么遠嗎?昨天,現代快報記者實地探訪了位于泰興的中國航天育種基地。其實,航天科技早已在你我身邊。 吃 泰州花生差點隨“神九”上天 太空蔬菜離我們遠嗎?其實不遠。在江蘇泰興市根思鄉井坔村有一個中國航天育種(泰興)基地。在這個基地已經有11種航天種子落戶,去年泰興蕎麥還和“神八”一起遨游了太空,而今年泰花4號花生差一點也和“神九”一起上天了。讓人們期待的是,明年,人們就可以吃到“太空菜”了。 培育 隨“神八”上天的蕎麥今秋播種 去年11月,作為航天育種試驗,泰興蕎麥種子跟隨“神八”一起遨游了太空,目前,“太空”蕎麥種子被儲藏在冷庫里,今年秋天播種,并進行觀察培育。 泰州市旱地作物研究所一位專家介紹,泰興蕎麥的弱點在于產量低,每畝田通常只產蕎麥80公斤左右。搭載“神八”升空,希望培育出產量更高、性狀更穩定、品質更優良的品種。專家介紹,目前從外觀上還看不出“太空蕎麥”種子和普通蕎麥種子有什么不一樣,但播種后,肯定會表現出“太空”的一面,產生一些變異。“從之前的太空菜來看,變異的方向不一樣,可能會產量變高,抗病性增強,但也有可能產量變弱,變嬌嫩了。”專家說,通過觀察篩選,他們會把往好方向變異的蕎麥繼續進行觀察育種,不好的則淘汰。 遺憾 因為載人,花生被“擠”了下來 這次“神九”發射,專家說,他們之前挑出了一份泰花4號花生樣品,本來想和“神九”一起飛天的。“泰花4號花生是粉紅色的皮,果形相對小,品質好,這是我們自主創新培育的新品種,1988年選育,2004年通過國家鑒定。” “泰花4號花生樣品現在在我們中心的恒溫箱里。”劉玉玲是中國航天育種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專家提供的花生種子就是她帶到育種研究中心的。“這次因為是載人飛行,種子就不隨‘神九’飛天了。”劉玉玲介紹說,這次宇航艙要載人,對于輻射這塊,要保護得特別到位。而種子帶到太空,反而要接受盡可能多的輻射,使種子的細胞裂變,這樣效果才明顯,所以載人飛行,種子一般都不上天。 “花生種子在中心的恒溫箱里,以后有機會,還是可以搭載衛星上天。”劉玉玲透露,種子太空旅行的價格并不便宜,“大概是1克就要付1800元的費用。”雖然價格貴,很多研究機構還是千方百計想把種子送上太空。 劉玉玲說,航天種子落地后要在航天育種研究中心進行一年左右的培育實驗,甄別出性能變好的種子,然后交由下面的育種基地進行種植實驗。 劉玉玲現在就在中國航天育種(泰興)基地負責“太空蔬菜”的種植試驗,這個去年3月份掛牌的基地占地20畝,也是江蘇省唯一大型的專業航天育種基地。這個基地的任務就是通過不斷的實驗,培育、篩選、定型適合種植的蔬菜新品種。 意義 太空蔬菜產量上會“放衛星” 培育太空蔬菜有什么意義?劉玉玲介紹,比如說辣椒,原來一根苗只能產兩斤,可太空辣椒一根苗可以產25斤,“這是毫不夸張的‘放衛星’,在東北的基地已培育成功。”劉玉玲說,他們這個基地從去年到現在先后引進番茄、黃瓜、茄子、豇豆、辣椒、西瓜等十幾種航天種子。目前只成功培育出太空番茄、太空黃瓜,太空茄子去年種了17株只成活了1株,而今年的成長目前看來是成功的。 劉玉玲拉著記者來到太空蔬菜種植的大棚。“現在是番茄成熟的時候。”劉玉玲特地讓工作人員洗了幾個拿到記者面前。“這個小拇指大小的紅色番茄是櫻桃番茄,是我國帶上太空培育出來的品種。”記者看到這個番茄和市面上賣的小番茄區別不大,除了果實大小形狀差不多,長得比較均勻,并沒有看出特別的地方。 “你先咬一口再說。”劉玉玲并不著急介紹。記者好奇地咬了一口,“這就是番茄味啊?”劉玉玲聽到記者的反問笑了起來,你說對了,這款太空番茄的特點就是番茄味濃。劉玉玲說,現在市面上好多番茄吃了都沒番茄味,而這款番茄成熟前整個大棚里都彌漫著番茄的香味,甚至整個大棚里連一只蚊子都沒有,等結成果實后,番茄的香味就更濃郁了。 劉玉玲又拿了一個無論是顏色還是形狀大小都跟金桔相像的番茄,這個叫“維納斯”,是英國培育的一個太空品種。另一種又黑又紅的番茄叫德國黑珍珠,它的特點是富含花青素和茄紅素,是普通番茄的10倍以上。“太空番茄畝產都在萬斤以上,肯定比沒有用過膨大劑的普通番茄產量高。” 前景 明年我們就能吃到太空蔬菜 “經過培育證明,這些太空番茄的主要優點是耐旱、抗澇、病蟲害少、豐產,而且口感好。”劉玉玲說,不管是番茄,太空黃瓜也培育得很好,太空黃瓜的特點就是個頭大,最小的1斤多,最大的能有近3斤,而且越大口感越好。劉玉玲告訴記者,太空番茄和黃瓜的種植周期都比較短,3個月就可以收獲,經濟前景相當可觀。 “外面說到太空蔬菜,可能覺得離百姓太遠,很玄乎,或者覺得會很貴。”劉玉玲說,這就是一個誤解,種植太空蔬菜和普通的大棚蔬菜沒多大區別,只不過太空蔬菜和普通蔬菜的灌溉、施肥等時間方法稍有不同。至于價格,劉玉玲說,今年他們培育出來的太空番茄和太空黃瓜也對外出售,番茄大概在10塊錢1斤,黃瓜7塊錢1斤,而太空蔬菜不論是營養價值還是口感都比普通的好很多。 那太空蔬菜何時能走向市場?劉玉玲透露,保守點說,太空番茄和黃瓜的種子明年就能推向市場,也就是說明年就能吃上太空菜了。 行 GPS 航天中導航技術的民用化 “我們周圍的航天科技產品,太多了,實在數不過來,”南京大學教授徐波說。 現在,人們出行對GPS越來越依賴。徐波說,這是航天中的導航技術的民用化。GPS的前身是美軍研制的一種子午儀衛星定位系統,經過30多年的努力,耗資300多億美元,終于建成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最初主要用于軍事和涉及國家重要利益的民用領域,后來,美國總統克林頓頒布法令,將GPS向民用領域免費開放。2000年起,對民用碼不加干擾,使民用定位精度大大提高。 如今,我國也投放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人們“指路”。據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端、地面端和用戶端三部分組成。空間端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干個地面站;從去年年底開始,“北斗”開始為我國提供連續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 而衛星的遙感技術,能夠在視線無法企及的范圍內通過信號及紅外線感知手段對方位做出確認,在地震、火災中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穿 尿不濕 最初是專為航天員設計 前不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子們把該校兩件模擬宇航服帶到了江蘇省科技館。宇航服上的排泄物裝置讓公眾好奇不已。其實,宇航員專用的排泄設備用在民品上就是寶寶的尿不濕。“宇航員飛天過程中時間很長,在太空艙內沒有專門的洗手間,因此,宇航服上就有特殊的裝置。”據專家介紹,20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太空總署一個叫唐鑫源的華人工程師改進了太空服,加入高分子吸收體,發明了一種強吸水性的紙尿片,解決了困擾航天員在飛行中排泄的難題,此后用此材料制成的嬰兒尿布風行世界。 除了尿不濕,還有高級機械手表也航天技術有關。徐波教授介紹說,航天飛機升空時受到強大的外來壓力,同時在太空中會受到很多干擾,早期機械表的時間往往會不準。為了讓航天員在升空時擁有準確的時間,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一知名手表制造商研制出了超精度的機械手表。后來,這種制作技術流向民間并廣泛推廣,具有強大的抗壓防水等功能。 用 水筆 源于解決圓珠筆太空漏油 小時候讀書時,你是否因圓珠筆筆尖的小珠子掉落,而弄得滿手筆油?這個問題,不僅我們遇到過,前蘇聯的航天員們也遇到了。前蘇聯為解決圓珠筆在太空漏油的問題,特地去請教了美國航天局。而美國航天局的解決方法很簡單,用鉛筆。這個故事雖博君一笑,但同時也啟發了有心的發明家。他們用出水更均勻流暢的筆芯取代了老一代,這也就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水筆。 把水瓶倒過來,水不能出來,只有通過用力擠壓,才能夠把水給“擠”出來。這不是惡作劇,而是一種新型的飲料瓶。這是參照了太空中的吃喝原理。無重力的太空,任何一滴漏出的水或者餅干屑都可能進入航天員呼吸道而造成危險。因此在太空中的吃喝,都是通過擠壓進嘴巴。將這項技術引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就再也不用擔心因為水壺蓋子沒擰緊,而使得水流了一地的尷尬了。這個原理也應用在醫院中,通過擠壓為重癥患者灌輸膏狀食品。 此外,墨鏡、考試前復習必備的防噪音耳塞,或者是前幾年瘋傳的納米技術,都與航天科技有著莫大的關聯。“航天科技原本就是對現有的技術進行改造,改變成適合太空環境的技術,”徐波教授說,“因此航天科技進入人們生活,便利大眾,也是必然的。” 相關新聞 神九搭載的蛹有望在太空化蝶 神九將首次搭載活體蝴蝶升空,記者了解到,被帶入太空的主要是蝴蝶卵和蛹。據報道,這些“太空蝴蝶”產自北京順義的七彩蝶園。園區選取了兩個品種——白帶鋸蛺蝶和軟尾亞鳳蝶的活體蝴蝶蛹和蝴蝶卵。這也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首次搭載蝴蝶升空。 中山陵園管理局植保所所長居峰介紹,“從卵變成幼蟲,或從蛹變成蝴蝶,每個階段可能只需幾天時間。”記者了解到,天宮一號里是個恒溫環境,一般在23℃左右,正是適合蝴蝶生長的溫度。不過居峰也表示,飛入太空中究竟需要多久可以破繭而出變成美麗的蝴蝶,還很難說;羽化出來的蝴蝶是否會發生基因突變,也是未知數。“也許仍以卵和蛹的形式回到地球。我也很期待結果。” 2009年美國的航天飛機曾搭載過帝王斑蝶和小紅蛺蝶進入太空。由于航天飛機上的住處十分狹窄,帝王斑蝶化蝶后大約只能活4天,而在地球上可活兩周;太空中的小紅蛺蝶可以活1周,比地球上的同類壽命縮短了近一半。(孫蘭蘭 賈磊 吳怡 吳文鋒 胡玉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