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6月15日訊 (記者 蔣凱 通訊員 戴敏)本月初,由江蘇云江生物能源公司出資購買的4臺大型全套打捆機械開始進入收割后的麥地里作業,在拖拉機的牽引下,麥草很快被打捆拉走。 今年來,古溪鎮積極探索公司化收集利用秸稈的新模式,讓企業、農機手、農戶多方參與,共同擔責,多方共贏,探索出一條嶄新的路子。 江蘇云江生物能源公司是秸稈壓塊和秸稈氣化發電企業,每年需要秸稈量1萬多噸。公司董事長顧云江告訴記者,就是這樣的新能源企業,過去曾為收集不到足夠秸稈面發愁,他們開價200塊錢一噸還收不到。為了解決草源問題,他們投資70多萬元買了這4臺機器,現在承包給機手使用,機手只負擔機油、柴油和維修費用。 按照現在的合作模式,由云江公司出資購買農機,承包給機手,機手在不需要承擔任何租金的情況下,每年賣給云江公司500噸秸稈,價格為每噸100元,在5年承包期后,機手就可以無償獲得價值近20萬元的農機。 “白天收草賣給云江公司,晚上可以自己耕耕田,增加一些收益,5年之后機器就可以抵算給自己,這種模式很好,干起來帶勁。”古溪鎮農機手孫小峰告訴記者。 按照預先約定,農機手在收割麥草結束后,同時也要為農戶提供深耕服務,服務的價格比一般的農機服務便宜10~15元一畝,這也贏得了農戶的歡迎。常橋村村民袁貴民告訴記者,把草捆起來、帶走,這樣解決了草沒地方堆放的困難,同時也降低了農田深耕的費用。 “云江公司出資購買拖拉機、打捆機、深翻機,解決了企業秸稈收集難的問題;農機手不需要任何投資,賣秸稈可以抵消柴油、保養等成本,為農戶深耕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同時為農民解決了焚燒秸稈和堆積問題。”古溪鎮農機推廣站站長周紹澤介紹。 記者感言: 秸稈利用的難點在農戶,重點在農機,著力點在公司。巧用市場之手,把農戶、農機和公司利益真正聯系起來,好處共享,難題才能破解。古溪能人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各地借鑒。當然,政府也應該從中看到秸稈禁燒和利用的空間,把優惠的政策用好用足,促進這項事業可持續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