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泰興市張橋鎮楊莊村會議室內,由鎮司法所、關工委等組成的法制宣傳團正為25名留守少年兒童,用案例、圖畫等深入淺出地闡述“少年兒童的權利”、“違法與犯罪的區別”,告誡他們要學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這是泰興農村留守兒童法制驛站活動的一個縮影。 一塊醒目的招牌,兩間十多平方米的活動室,再加上由幾名熱心法治建設的“五老”、治安中心戶長和大學生村官組成了“小而精巧”的農村留守兒童法制驛站。如今在泰興,這一支活躍于農村和社區最基層的公民法治愛心團隊,已先后為1000多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心理疏導,受到農村廣大留守少年兒童及他們在外打工的家長和監護人的歡迎。 各類假期,是孩子們擁有更多自由空間的時節。但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照看,安全監管容易出現“真空”,加上不少留守少年兒童自身又缺乏自制力,一些意外傷害和安全事故容易發生。安全問題,成了孩子們父母最掛心的事兒,孩子假期安全誰來管? 這個問題引起了泰興市司法局的關注。 2011年暑假期間,泰興市司法局、關工委聯合有關部門積極倡導,在全市行政村建起了340家農村留守兒童法制驛站,針對少年兒童特點,組織開展法制講座、安全教育、假期閱讀、快樂體育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孩子們的假期生活,讓農村留守兒童度過一個平安、快樂、充實、有意義的假期。 泰興市司法局局長惠星告訴記者,“法制驛站”依托農家書屋、黨員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青少年法制學校或農民法制學校等陣地進行開設,以“五老”、大學生村官、治安中心戶長以及部分返鄉休假大學生等法制宣傳志愿者為教學骨干開展活動。 農村留守兒童法制驛站結合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結合留守兒童的年齡特點,著重以案說法為主,圍繞《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法規,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引導留守兒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結合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著重在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基礎上,開展心理咨詢和診斷,及時排解留守兒童心理障礙,解決他們思想上的困惑,引導留守兒童積極、健康的思想狀態。 同時法制驛站還為每位留守少年兒童落實1名代理家長,每位留守少年兒童結交1個好朋友,每半月親情志愿者與家長進行1次溝通,留守少年兒童每周打1次親情電話、暑期寫1封親情書信,每半月舉辦1次主題教育活動,每周讀1本好書,每周組織1次學習交流,每半月開展1次文體比賽,并在暑期開展1次紅色旅游。 昔日“爹娘遠在千里外、爺奶年邁管不來、出門進門一身土、進步沒有退步快”的留守兒童,如今過上了舒心、有序的幸福生活:學習上的困難有輔導員幫助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有“代理家長”幫忙。張橋鎮楊莊村上初一的桂圓圓同學說,法制驛站,已成為他們吐露心聲、釋放心理壓力、化解煩惱的驛站,成為提供法律咨詢、權益維護的服務部,成為互相學習、組織文體活動、施展才華的俱樂部。 而在大連打工的河失鎮元仙村村民季林玉在電話中對記者說:“政府對我們留在家里的孩子這么關愛,孩子們的臉笑得像花兒一樣讓我們很放心。” (本報記者 施為飛 本報通訊員 陳旭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