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橋革命老區,有著這樣一位基層村黨組織書記,他單腿殘疾,行動不便,憑著一股堅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服輸的精神,走出了一條不尋常的創業路;他勇擔風險,無私奉獻,帶領廣大群眾致富奔小康;他熱心公益,時刻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 他,就是泰興市黃橋鎮祁巷村黨總支書記、學中豬鬃制刷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雪其。 創業 將5萬元作坊式小廠盤大到4000萬元規模 丁雪其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患小兒麻痹癥,右腿落下殘疾。17歲初中畢業后,到當時的橫巷豬鬃廠當上了技術工人。 1985年底,丁雪其的父親在村里辦了一個作坊式豬鬃加工廠。父親讓他負責廠里的供銷工作。他拖著殘腿,一個人走南闖北。經過4年的發展,廠里的年銷售額達到5萬元。 1996年,父親去世,廠里的事務全部落在了丁雪其身上。“從接手那一刻起,我就琢磨著發展豬鬃深加工,把廠子做大,一來吸納更多的人就業,二來為地方作貢獻。”丁雪其說。他東挪西湊籌資50萬元,在村里租賃10多畝地,創辦了“泰興市學中豬鬃有限公司”,并添置生產設備,注冊“TX”商標。同時,他下青海、奔四川、赴云南、闖內蒙,建起了40多個豬毛收購網點,當年企業產值就突破了200萬元。 此后,他連年滾動投入,產值也連年翻番,生產規模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產品全部出口美國、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企業實現銷售4000多萬元,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 回顧自己的創業歷程,丁雪其感慨萬分:“作為殘疾人,必須要有一股‘韌’勁,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堅忍不拔。” 富民 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1.16萬元 走進黃橋鎮祁巷村,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派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一條條整潔的水泥道路相互交織,將分散的農家連成一個整體;一幢幢具有現代格局的農家住宅錯落有致。 如今的祁巷村已經由一個合并初期負債200多萬元的貧困村發展成集體經濟年純收入達60多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11560元的小康村。 2001年,原祁巷、東小湖、周堡、丁莊四個自然村合并形成新的祁巷村,總人口達5600多人。合并初期,整個村班子癱瘓,集體也窮得揭不開鍋。 看到村里貧困落后的面貌,丁雪其食不甘味、夜不成寐。通過反復考察、走訪村民,他決定以自身企業為依托,走“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豬鬃加工產業。他將豬鬃初級加工放給有技術的農戶,公司用保護價或讓利價回收半成品后再精加工,加工戶不需承擔任何市場風險。通過“公司+農戶”模式,祁巷村120多個農戶開辦了家庭豬鬃加工廠,每戶年收入都在5萬元左右。 有豬鬃加工技術的村民富起來了,可那些沒有加工技術的人怎么辦呢?一次偶然的機會,丁雪其了解到,飼養肉鵝生產周期短,經濟效益不錯。于是,他牽頭成立了泰興市首家養鵝合作社,幫助有勞動力、無門路的貧困戶和殘疾家庭養鵝致富,合作社從苗鵝選購、技術指導、飼料供應、防病治病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務。為解決肉鵝的銷路問題,他拖著殘腿,向周邊各大農貿市場出擊。揚州有家市場,辦公室位于六樓,沒有電梯,他一天爬了5次樓。他的誠意感動了市場負責人,最終敲定提供一個30平方米的攤位給他們。憑著這股干勁,他又攻克了無錫市場。看到合作社能提供一條龍服務,村民的養殖積極性高漲,當年,全村養鵝戶就達50多戶,年銷售肉鵝40多萬只。 2006年,村黨組織換屆,丁雪其以高票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為使全村5000多畝土地產出更大的效益,他決定改糧為經,發展高效農業。剛開始,部分村民不接受,種了大半輩子糧食,對果蔬種植心存疑慮。為打消村民顧慮,他首先拿出100萬元,流轉土地120畝,帶頭種起了葡萄,并發動村干部,每人流轉土地20畝,種植洋蔥、甜豌豆、菠菜等。一年見效后,他和村兩委成員挨家挨戶進行思想動員,并多次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學習。在村干部的示范帶動下,短短一年時間,全村就發展高效規模農業1000多畝。 近兩年,丁雪其又發現,與種植經濟作物相比,觀光旅游休閑農業發展前景更廣,經濟效益更高。于是,他又拖著殘腿四處招商,先后招來了安徽、南京、常州等地外商和本地能人劉開光、萬南平、陳建華等,建設農業科技園。農業科技園現已流轉土地2600畝,一期投入2000多萬元,整個框架已全部拉開,各類花卉、苗木以及反季節種植設施已基本到位。去年,農業科技園共吸納600多個村民打工,收入達200多萬元,僅此一項,全村農民人均收入就增加900元。 助人 每年都要拿出10多萬元救急 村民丁裕林患尿毒癥已經有好多年了,每年透析的費用要上萬元,這對于一個本來就不寬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負擔。多年來,丁雪其一直資助其治療。 “丁書記一年總要給我家幾千塊錢,孩子上學他也幫,都是他私人出錢。”丁裕林的母親告訴記者。 丁雪其資助的何止丁裕林一人。 對于丁雪其的無私奉獻,退職村干部、老會計俞國生如數家珍:10多年來,他先后投資200多萬元,為本村修建電灌站3座,修筑公路48公里,修建橋梁6座;為400戶特困村民安裝了自來水。村里哪家有個急事難事,他都會幫忙。每年,他都要拿出10多萬元,幫助村民救急。 26歲的丁磊也是個殘疾人,在學中豬鬃有限公司工作已有好幾個年頭了。他告訴記者:“公司里和我一樣的殘疾人有20多個,工作量不大,平均月工資在2000元以上。” “本村考取大學的,家庭貧困的,我幫助解決學費;家庭條件好的,每年送他們1000塊錢左右的禮品。我送他們四句話:學業有成,前程似錦,不忘家鄉,奉獻社會。敲鑼打鼓送到門口去,每年都是這樣。”丁雪其告訴記者,這兩年,他幫助本村10多名貧困學生讀完了大學。 丁雪其的無私奉獻,印在了祁巷村鄉親們的心里,也印在了社會的褒獎里:他先后被授予江蘇省殘疾人“自強模范”、泰州市“十佳殘疾人創業明星”、第三屆“感動泰州十大人物”暨泰州市“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去年2月,入選中國好人榜。去年9月,又榮獲第三屆“江蘇省道德模范”稱號。 □本報記者 錢 蘭 特約記者 張建榮 通 訊 員 徐界平 馬宏飛 服務基層 改善民生 艱苦奮斗 學習周廣智同志先進事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