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文化展示館開館了! 這幾天,泰興市姚王鎮十里甸村的村民們,搶著趕到村莊東邊的“豬文化展示館”先睹為快。 展示館斥資千萬 豬文化展示館,位于十里甸東頭村口,青磚黛瓦、高墻小窗,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在周邊金燦燦油菜花映襯下,很是醒目。 該館由當地一家畜牧養殖企業——永興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出資1000多萬元興建,緊鄰企業千余平方米的養殖廠區。 “豬是伴隨人類文明出現的主要家畜之一,其衍生的文化源遠流長。泰興是全國生豬養殖大縣,平時,大家只知道埋頭養豬,對豬文化知之甚少。”永興董事長顧群說,建展示館一方面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人類養豬的歷史,另一方面還能拓寬視野,了解國內外先進養豬技術,引領和推動現代生豬產業快速發展。 展示館占地1800多平方米,由參與過世博園會館設計的上海榮道設計院設計,通過通俗易懂的文字、圖片、實物和音像資料,生動形象地展示有關豬的起源、馴化、民俗傳統、養殖技術及產品工藝。 不久前,市農委專門組織全市養殖大戶到展示館進行為期兩天的免費培訓。 可愛的豬豬原先樣子很猙獰 據考證,最早的豬出現于3000多萬年前,遠遠早于人類。 我們印象中,豬都是憨憨、胖胖的可愛模樣,殊不知豬的祖先卻是面目猙獰的猛獸。 在展示館“從神獸到農家寶”展區,陳列著古代巨豬、恐頜豬、完齒豬等遠古豬,個個聳背夾尾、獠牙外露、目露兇光、張著血盆大口,乍一看酷似野狼。 “再兇猛的野獸也抵不過智慧的力量。”顧群告訴記者,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馴養豬了,并將其作為財富、權力的象征,納為神壇祭祀、婚喪嫁娶等重要活動不可缺少的物品。 顧群指著展館回廊里一塊刻載歷史的石碑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就曾以彘為乳名,“彘”意為大豬。 通過收集大量的材料,顧群對豬的了解愈發深入,他告訴記者,其實,從豬的馴化過程看來,豬是一種聰明的動物。別看它其貌不揚,它有一些聰明才智連狗都比不上。科學家對豬進行過一連串測試,跳舞、挑水、拉車、開門等“才能”,豬只要看兩三次人的示范動作就能學會。狗要近10次重復才會。現在,豬已登上馬戲舞臺,表演起來比狗還精彩。 國人養豬吃肉經歷曾很曲折 我國養豬歷史悠久,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區各遺址中就曾發現很多家豬骸骨。顧群說,封建社會,豬經歷了由神壇走向世俗的過程。而民間百姓養豬的經歷并不順當。史上曾有兩次百姓養豬被禁,一次是元順帝統治期間,一次是明朝豬因與朱同音而禁養。 然而,豬并沒有因為兩次禁養而退出百姓生活。到了清朝,豬肉成為坊間民家待客的佳肴。在展館一角,記者看到一組雕塑,顯示的就是幾個清朝農人正摁著一頭生豬宰殺,場面栩栩如生,當時養豬興盛可窺一斑。 作為生豬養殖大縣,泰興上世紀30年代就出現了農戶無戶不養豬的情形,養豬規模達到48萬頭,占全省十分之一,是泰州最早也是養豬最多的縣市。“雖然養豬多,但老百姓一般都舍不得吃,到了解放后,物資短缺,只有受傷的士兵或有功之臣才有肉吃。”顧群指指展館墻上收集來的解放軍榮軍優待證說,1947年只有憑這樣的證件才能吃到肉。 1959年,國家鼓勵養豬,全國掀起了養豬熱潮,在當年的建國10周年慶典上,百姓們欣然扛著大豬的造型接受檢閱。 “豬越養越多,但一些養殖戶急功近利,豬肉的口感卻越來越差了。”70多歲的十里甸村村民劉建民搖搖頭說。 作為現代養豬人,顧群說,現在圈養的豬生長周期短、喂養的都是精飼料,所以影響了口感。對于這一點,永興公司從建立之初就意識到了,采用生態養殖技術的同時,還在養殖區建立運動場、注重廠區通風、溫度調適,喂養的是東北最好的玉米粒、豆餅,盡量模仿豬的自然生長環境,提高肉的品質。 目前,“永興”豬肉已成為上海愛森、五豐上食等知名肉制品的供應商。 記者手記 投資千萬為哪般 建豬文化展示館,用了1000多萬元,這是永興生態農牧有限公司投產2年來所有的利潤。 投資千萬為哪般?到底值不值?這是記者采訪過程中一直追問的話題。 三流的企業做產品、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一流的企業做文化。永興“掌門人”顧群期望通過豬文化展示館,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豬文化的同時,了解和熟悉他的企業,了解企業先進的養殖技術,并且樂于參與其中,共同做大做強泰興養豬產業。 “再過幾年,借助豬文化的推動力,企業還將計劃上市。”顧群雄心勃勃地說。 觀念新,則產業興。在當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不僅僅是工業要轉型升級,農業也要轉型升級。永興公司建豬文化展示館,有借題發揮之嫌,但不能不說這個“題”借得好、借得妙,有利于地區養殖產業的興旺繁榮,有利于地方產業特色的打造,其意義和價值不容小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