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蘇中某市調研基層農技服務隊伍建設情況,發現農技人員普遍反映當前“知識待更新”、“條件待改善”、“經費待提高”。 尷尬:50歲以上農技員成主力 筆者了解到:目前,全市農技人員結構日趨老化,其中,鄉鎮農技隊伍老化問題尤為突出。至2010年底,鄉鎮(街道)農業技術服務中心176人中,50歲以上的占52.3%,35歲以下的僅占5.2%;鄉鎮畜牧獸醫站177人中,50歲以上的占44.8%,35歲以下的僅占3.3%。農技隊伍多年極少進新人員,已造成技術人才斷層,尤其缺乏年輕的科技帶頭人。市一級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專業人員中,絕大部分人員的專業是傳統農學專業,在稻麥生產上有專長,而園藝及其它類專業人才較為缺乏,與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的實際需求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艱難:至今沒有農業綜合實驗室 由于辦公場所簡陋,農技人員很難開展工作。首先是市級部門辦公條件亟待改善。當前,市農委509人分布在8個辦公地點,實驗室設在4處,且至今沒有本市的農產品檢測中心及農業綜合實驗室。其次,鄉鎮辦公場所簡陋。雖然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和畜牧獸醫站配備了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施,在各畜牧獸醫站建立了速測實驗室,配備了相關實驗檢測設備,但仍有部分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和畜牧獸醫站辦公條件較差,個別鄉鎮農技服務中心甚至無固定辦公場所;全市16個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僅有12臺天平、1臺顯微鏡、1臺恒溫箱,極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無奈:工資得不到財政保障 基層農技員工作辛苦,現在過低的工資讓他們很難安心工作。如今,全市15個鄉鎮和1個街道中,尚有5個鄉鎮的農技人員工資得不到財政保障,主要依靠農資經營解決工資差額、福利和辦公經費,個別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相關退休人員的工資也要由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承擔。市農委目前仍有58名自收自支、差額撥款和短期用工人員的工資、養老保險及醫療保險等費用需要自籌解決。 建議:落實好一號文件 重視培養人才是關鍵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切實改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條件,按種養規模和服務績效安排推廣工作經費”。這無疑是對當前穩定基層農技服務隊伍的利好消息。筆者在盼望一號文件能在基層得到很好落實的同時,還建議各地要注重人才培養,進一步加大從基層農技人員中選拔鄉鎮領導干部的力度。切實防止和改變鄉鎮分管農村工作的負責人不懂農業的現象發生,不斷優化鄉鎮班子結構。(陳志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