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我家住在泰興市馬甸鎮的鄉下,9歲的時候我轉到鎮上讀小學,離家就遠了,開始住校。高中到揚州讀書,平時只有放假才回家,如今來南京也已經10多年了。因此每想到回家,就像飄泊已久的人終于回到出發時的港灣,見到了一年才能見到一次的親戚和朋友,心中總涌起無比的溫暖。但在外久了,真正到了老家,卻又有些不適應。 以前的不適應是覺得農村生活不便 以前回家的不適應一是感到家里臟,到處是種田的農具等雜物,堆得亂七八糟,墻上、家具上都是歲月的斑痕,破破爛爛讓人不舒服;二是路不好走,到處坑坑洼洼,一下雨泥濘遍地,看到新鞋新衣一回家就受“虐待”,不是心疼而是平添煩躁。 然而近幾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幾乎家家都是兩層的小樓,動輒就是幾百平米,里面的裝潢已和城市相近,遠比城市房子寬暢舒適。村里的道路全都鋪上了水泥,路上來來去去的拜年人群,也由原來的摩托車換成了小汽車,城市的氣氛越來越濃,從原來的不適應也慢慢適應。所以每次回家,大家勸我語氣也變了,以前都是勸我盡量別回來,現在卻是說,“你在農村自己蓋個小別墅,將來退休以后回來住,比城市舒服多了。”看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我也不由表示贊同。 現在的不適應是覺得老家實在太冷 然而這次回家卻有了新的不適應,最大的感受就是太冷。農村的房子現在建得都比較高,房間又特別大,目前舍得開空調的人家還不是太多。刺骨的冷風沒有城市高樓大廈的阻擋,肆意在空曠的大地上橫掃,到處是寒意陣陣。我回家之前特地加了衣服,但到家以后依然是手腳冰涼。白天有陽光還暖和些,晚上如同跌入了冰窖,只要吃過晚飯,七八點鐘就趕緊躲到被窩里去,沒有其他娛樂,看電視也堅持不了多久,只有縮成一團睡覺。 躺在床上就納悶,為什么會這樣怕冷呢?我想大概是年齡漸長,身體也遠不如以前抗寒了,農村童年時的蹦蹦跳跳似乎還在眼前,小學、初中艱苦的生活還不時一幕幕地浮現,轉眼卻是中年了。以往“時光如箭”只是為湊作文字數的成語,現在卻不時射往心中,涌起無限感慨。另外,在南京生活久了,平時多住在高樓大廈中,住在條件優越的溫室里,一旦回到自然中,頓時感到了不適應。 老家空氣很清新,最后還是適應了 雖然冷風陣陣,但在老家最愉快的莫過于享受空氣的清新。南京的街頭和天空大多是灰蒙蒙的,在老家每吸一口氣,鄉間田野的味道直到心底,如同喝了甜美的醇漿,心情也開朗許多,最后也就從“不適應”到“適應”甚至是喜歡了。 老家空氣的清新與工廠少、汽車少等等都有關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施工少。我到泰興市區看了一下,發現施工處大都擋得嚴實,地下也極少有開挖的痕跡,因此道路上很少看到揚起的灰塵。而在南京,我家住在南湖,小區去年有半年時間在不停地挖和填。上班路上尤其到了堂子街這一段,開挖幾乎都沒有消停過。而在老家,許多線還在空中,使地面相對受傷較少。我想起以前和南京一位負責雨污分流的工作人員聊天,他說要想不反復開挖,只有在地下和歐美一樣挖共同溝(指將設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類公用類管線集中容納于一體,并留有供檢修人員行走通道的隧道結構),但市區已經很難了,因為地下錯綜復雜,只有到郊區或者到鄉村試驗,因為那里地面空曠,地下設施也少。 那么我在想,在老家,決策者們在考慮經濟發展的時候,能否也把眼光放得遠一些,把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考慮。不要重復城市發展中留下的一些遺憾,讓鄉村真正擁有令人向往的“田園風光”,讓城市人經常不自覺地就要回家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