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錢建虎 朱敏麗 通訊員 徐界平)本月初,泰興蘇中制粉有限公司接到康師傅、統一集團近3000噸專用面粉訂單。“雖然本月工作日較短,但有了這兩份訂單,企業將打破春節所在月份不盈利的慣例。”蘇中制粉公司總經理翟廣勝說。1月份,企業銷售收入有望達到2000多萬元,利潤可達30多萬元。 泰興蘇中制粉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國內知名面粉品牌企業“蘇三零”集團的分公司,也是蘇糧集團在泰興黃橋工業園區投資的國有控股企業,年加工小麥能力達15萬噸。 “與其他行業相比,勞動密集、操作簡單的面粉加工業屬于微利行業,在行業競爭中,企業一般通過擴大加工規模、樹立品牌等途徑來占領市場份額,這也是蘇糧集團依托‘蘇三零’品牌在泰興設立蘇中制粉的最初設想。”翟廣勝說。 2009年,蘇中制粉投產。憑借蘇糧集團雄厚的糧食資源調配實力,以及“蘇三零”品牌的號召力,在投產兩年間,蘇中制粉年銷售額以億遞增。 面對成績,翟廣勝并沒有高興,反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根據行業傳統銷售理念,面粉購銷活動的最佳直徑為200公里,而這幾年隨著五得利、中糧、益海等中外糧企的進駐和擴張,泰州的面粉加工市場‘利潤餅’被越搟越薄。”翟廣勝告訴記者,以市場普通面粉為例,以前每噸面粉企業可賺取80元左右的利潤,而現在僅可獲得20元左右的利潤。 2010年底,國家發改委一則“暫緩面粉漲價”的通知,對眾多面粉加工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蘇中制粉寄希望以漲價應對小麥、人力成本上升壓力的期待,同樣化為泡影。考慮到糧食加工企業承受的壓力,國家發改委以小麥配額補貼的形式給予企業扶持,但事實上,蘇中制粉的配額補貼小麥,必須到徐州調運,每噸運費就要100元,補貼空間完全被運費擠兌。(下轉02版) 20%的專用面粉產品,創造了80%的利潤 記者手記 小面粉里乾坤大 市場上,面粉分為普通粉、專業粉兩大類,其中,普通粉能細分成饅頭粉、超級粉、油條粉等品種,專業粉能細分成面包粉、糕點粉、方便面條粉等,而面包粉還能細分成法式面包粉、奶香面包粉等品種…… 如今,蘇中制粉能生產30多個面粉品種。在企業品研區,安放著一臺粉質儀,一臺拉伸儀,前者專門分析小麥粉穩定性、醒發時間、延伸性和吸水率等性能,后者專門分析面粉用途。拉伸儀的屏幕上顯示著兩個形狀,企業負責人翟廣勝告訴記者,如果形狀像饅頭,說明此類面粉適合做饅頭;如果形狀像面包,那此類面粉適合做面包。 2011年上半年,蘇中制粉利潤僅有幾十萬元。 僅僅依靠規模擴張,連過去的微利都保不住了。對此,蘇中制粉決定走中高端面粉加工之路,著力提高專用面粉的品質,提高產品附加值。2011年5月,在經過小試、中試等樣品試驗合格后,企業接到了康師傅首份批量訂單。同年7月,蘇中制粉又成為統一集團的面粉供應商。 專用面粉必須能適應工業化大批量食品生產,這種面粉必須在延伸性、吸水率等性能方面保持相對穩定,才能確保生產出的食品質量一致。據測算,目前每噸專用面粉賺取的利潤可達到350元左右,是普通面粉的幾十倍。雖然專用面粉利潤高,但在康師傅、統一集團等企業近乎苛刻的面粉購進標準面前,很多企業望而卻步。翟廣勝告訴記者,今年,企業有一車35噸的專用面粉,水分含量與康師傅所定標準僅出現一點點誤差,就被毫不客氣地整車退回。 為了進一步提高專用面粉質量,蘇中制粉從蘇南、福建等地高薪聘請技術人才建立了自己的面粉研發團隊。在企業品研區,一臺測試面粉性能的儀器設備就價值幾十萬元。企業還在此放置了烤箱、蒸籠。翟廣勝告訴記者,企業生產的每一批次面粉都要經過品研區,抽樣加工成面包、包子、面條等各類面食,完成各項性能測驗,合格后才能出廠。 目前,蘇中制粉每月專用面粉的生產量達到3000多噸。“雖然,專用粉產量只占面粉總產量的20%,利潤卻占據企業總利潤的八成。”翟廣勝說,去年下半年,企業由保本轉為盈利,每月利潤達到百萬元。 在革新工藝、提高技術的同時,蘇中制粉還購進先進生產設備,進一步提高產能。近日,該企業投入100多萬元從日本購進了一臺機器人,“這臺機器人可360度旋轉,能替代8個勞動力,不僅解決了人力成本上升的問題,而且提高了生產水平和能力。”翟廣勝說。 據悉,2011年,蘇中制粉銷售達到3.27億元,利潤550萬元,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盈利面粉企業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