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選泰興2011年度漢字,無疑是一個“變”字,區區八筆,卻生動傳神地展示出泰興這個蘇中城市煥然一新的面貌和旺盛的經濟活力,展示出這座城市領導者的思維創新。 點開這座城市的產業發展藍圖,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為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如今基本落子。今年1—11月,該市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345.5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40.6%,已經成為拉動工業生產增速最有力的“推動器”。泰興也連續十一屆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同時被評為中國產業發展能力百強縣(市),被列為江蘇省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是什么催生了泰興的嬗變? 發展思路之變 12月12日,記者在位于省級泰興經濟開發區內的江蘇晶化天成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公司正在抓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兩個車間已先期投入使用。該公司由畢業于西北大學的“海歸”博士顧煥一手創建,主要生產高附加值的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有機半導體材料等40個項目,此外還開發了多個全球唯一能實現大生產的工藝,今年即可形成近3億元的銷售,明年底車間全部建成投產后,產值將翻番。 “這是我們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含金量’,讓人才和技術等要素在發展中‘唱主角’的一個縮影。”泰興市委書記張兆江說。 在長三角區域中,泰興居于溝通江海、承南啟北的節點,有著地理位置的優勢和水陸交通便捷的特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工興市”成為泰興市全體干群的共識,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為泰興領先蘇中掘得了“第一桶金”,四年的時間使全市二、三產業比重上升了近20個百分點。但后來一段時期,泰興前進的步伐落后于周邊部分縣市,當有的縣市接二連三為大項目落戶喝彩時,泰興直到2008年上半年還沒有一個投資1億美元以上的大項目。沒有重大項目支撐,區域經濟跨越發展缺乏強勁動力。 慢則思變。為實現工業由“小而散”向“大而特”轉型,該市推出了人才興市、人才強市的發展策略,同時撤并了鄉鎮工業園區,舉全市之力發展省級泰興經濟開發區等“一區四園”。在此基礎上,推出產業轉型升級“468計劃”,即培育壯大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設備、高端裝備制造這四大新興產業,創建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虹橋新興產業園等六大特色園區,打造減速機制造、船舶制造及設備等八大特色產業集群。一個主導產業突出、各次產業協調、規模和總體實力較強的濱江工業城市的崛起,為泰興的產業轉型夯實了基礎,也為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項目提供了創業和“孵化”的平臺。 招才策略之變 “當前,泰興已處于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人才+資本’的創業創新路子。”張兆江認為,人才比項目更重要,引智比引資更重要。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要靠高新技術,人才無疑是最重要的支撐。 發展需要轉型升級,招才引智同樣需要“升級轉型”。目前,泰興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已由1000萬元增加到2500萬元,建成企業博士后工作站6個、院士工作站2個、省級技術中心7個、留學生創業園1個,吸引國際國內“領軍型人才”300多名,其中有近100名“海歸”選擇在泰興創業。“人才是長腿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政策環境,人才也會跑掉。”這是泰興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錢娟經常對人事部門的同志說的話。記者采訪發現,在招引人才的方式上,除了出臺《關于進一步吸引和用好優秀人才的實施辦法》、《泰興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劃實施辦法》、《泰興市海外優秀人才引進計劃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外,泰興還不斷創新招才引智的手段,如創造性地在泰州地區進行企業優秀人才實行人事代理參加失業養老保險;對落戶泰興的8類優秀人才,一次性分別給予5萬元至100萬元的安家補貼,每年給予6000元至5萬元的生活補貼,同時為優秀人才在安家落戶、子女上學、配偶就業、科技項目、企業注冊、資金和稅費減免等各個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優惠待遇和服務,增強人才政策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正是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人才政策,產生了人才集聚的“磁場效應”,以張潮海、呂文生、王志成、高鵬、董永華等多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掌握核心技術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落戶泰興,進入該市服務業、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和領域,培育出了一個個經濟增長點。其中,以李軍秀為首的3名碩士組成的團隊“牽手”泰興凱力克公司,去年,公司鈷業產品實現產值12億元,行業排名躍居全國首列,目前該公司進入上市的最后輔導期。 職能服務之變 人才,是今日泰興的核心競爭力,是撬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砝碼,為此主動為人才服務已在泰興蔚然成風。在泰興市相關部門的同志中,還流行著這樣一句口號:“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對于他們來說,“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狀態已是家常便飯,為人才當好“客服”,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是他們的目標。 “海歸”博士呂文生對此感受很深。呂文生原為德國工程納米產品公司開發工程師,主要致力于納米材料、陶瓷材料和功能涂料的研究和新產品開發工作。在2008年度“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活動中,他與泰興河海集團達成合作協議,決定回國創業。由于在國外多年,對國內職能部門的審批權力和手續不了解,他領辦的江蘇博斯騰納米涂層有限公司三個多月都沒有拿到審批手續。當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泰興市人社局向肖榮局長傾訴煩惱時,沒想到肖榮局長立即讓呂博士帶上公司申辦材料,陪著他一起跑手續,三天就幫他解決了煩惱。 “海歸”博士張潮海,曾主持和承擔多項國際環保合作項目,因看中泰興的投資環境,與國內專利合伙人蔣闖以專利技術和現金入股的方式在泰興創辦了泰興英納環保科技公司,開發的等離子汽車尾氣凈化器擁有兩項專利技術。泰興市人社局的分管人員每周至少要來企業三次,幫助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市人社局就是我們海歸創業人士的娘家!”張海潮笑著評價說。 求變,意味著不再四平八穩,意味著風險和責任。然而,正是這個城市的領導者開闊的思路和勇于創新的精神,上下齊心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輝煌和業績,這也正是泰興嬗變的答案。本報記者 顏揚林 劉曉東 通訊員朱桂明 張建榮 劉景春 張 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