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苜蓿、黑牧草、昆蟲為食,鴨肉含硒有保健功效 本報訊(記者 唐春成 特約記者 蔡金保 通訊員 陸慧馨)常年生活在果園內,以苜蓿、黑牧草、昆蟲為食,能飛翔十幾米遠,鴨肉因為含硒能夠抗癌……這樣的鴨子你見過嗎?日前,記者來到泰興市曲霞鎮肖榨村,探營我市首個富硒番鴨養殖示范基地。 體形較大能飛10多米遠 今年4月,泰興市吉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在曲霞鎮肖榨村一片百余畝的果園內養殖富硒番鴨300多只。 記者來到該養殖示范基地時,接近午時。百余只番鴨懶洋洋地臥伏在果樹下曬太陽,見有人來,幾只警惕性較高的番鴨隨即站立起來,步履蹣跚地走開。 “這批番鴨是從揚州家禽研究所引進的。”基地負責人張爾福告訴記者,番鴨原產于熱帶地區,也稱瘤頭鴨,耐熱能力比較強,但不耐寒,適宜在我國南方地區飼養。 番鴨個頭明顯比普通家鴨大出許多。老張介紹,成年雄番鴨體重為4.5 公斤左右,大的可達5公斤。從外形上看,番鴨有點類似鸕鶿,頭頸部羽毛呈白色,身上羽毛呈灰黑色,眼部、嘴部邊緣呈紅色。 為讓記者近距離觀察,老張試圖抓一只番鴨,但番鴨都很靈敏地躲開,有幾只竟然展翅飛了起來。“別看番鴨個頭大,翅膀卻長而有力,雖不能高飛,卻也可以飛出十多米遠。” 老張從倉庫內抱出一大把牧草扔向鴨群,幾分鐘后,牧草就被一掃而光。鴨群逐漸散去,有幾只番鴨竟又展翅飛了起來。“番鴨有個怪脾氣,餓的時候非常安靜,如果吃飽了,它們就很喜歡飛一陣,或許是吃飽后覺得開心吧。” 談話中,有幾只番鴨互相打斗起來,騰起片片羽毛。老張說,性成熟后的雄性番鴨性情粗暴,這是它們在爭奪配偶。 適宜陸地上養殖 老張介紹,番鴨適應性強,喜歡過群體生活,適宜規模化飼養。此外,它們不喜歡長時間在水中游弋,耐旱,適宜在陸地上養殖,所以有人稱其為“旱鴨”。 番鴨生長6個月后,體重就能達到4公斤左右,這時肉質最佳,口感最好,是上市的最好時機。老張說,目前基地內的番鴨平均體重有3公斤多,已有部分開始上市。再過一個月,所有番鴨就都能上市了。 在基地倉庫內,記者看到一大堆已經曬得半干的浮萍。“這也是番鴨的飼料。”老張說,番鴨食性廣泛,對飼料要求不高,也吃切碎的山芋藤、花生藤等,食量比普通家鴨稍大些。 “在果園內養鴨的好處就是節省飼料。”老張說,基地番鴨主要以果園內種植的苜蓿、黑牧草以及野外的昆蟲、蚯蚓等為食,每天只需在晚上進欄后集中喂一次精料就行了。 番鴨抵抗力較強,一般不會生病。但在生長至一斤左右時,抵抗力會較弱,此時須每周對鴨舍消毒一次。 最大的賣點在于“富硒” “我這里的番鴨最大賣點在于‘富硒’。”老張說,番鴨在上市前一個月,通過喂食含有硒成分的飼料,能夠使得鴨肉硒元素含量明顯提高。老張拿出一只裝滿液體的玻璃瓶:“這里面就是為番鴨補硒的特制溶液,由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專門研制,按一定比例與飼料摻和。” 經江蘇省食品快速檢測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檢測,喂食含硒飼料一個月后的番鴨,肉質含硒量比常規鴨高出3至7倍。“富硒鴨肉與普通鴨肉相比,硒元素含量豐富,具有抗癌、保健功效,每公斤售價20元左右,是普通家鴨的一倍。”老張說,富硒番鴨在本地認同度還不夠,但在外地大城市很受歡迎。通過市場開拓,目前基地所剩200多只番鴨已經被蘇南幾家高檔飯店提前預訂。 “目前養殖普通肉鴨基本無利可圖,但每只番鴨純利可達30元。”老張透露,明年,他計劃繼續與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采取“基地+農戶”的形式,將富硒番鴨規模增加到3000只,并開發可供批量生產的新型富硒飼料。 鏈 接 硒被科學家稱為人體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茖W研究發現,人體內血硒水平高低與癌的發生息息相關。大量調查資料顯示,一個地區食物和土壤中硒含量的高低與癌癥的發病率有直接關系,食物和土壤中的硒含量高,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就低,反之,這個地區的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就高?茖W證實,“硒”具有抗氧化作用,適量補充能夠防止器官老化與病變,延緩衰老,增強免疫,抵御疾病,抵抗重金屬毒害,并減輕放化療副作用。 先試后推,讓風險可控 從事新品種養殖可以提高市場競爭力,但前提是熟悉養殖品種,了解市場需求,盡量讓風險可控。 番鴨屬于新引進品種,能不能適應本土環境,養殖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如何做好疾病防疫?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試驗和實踐慢慢摸索,而開發富硒番鴨更是個全新的科研課題,養殖富硒番鴨需提前做好充分準備。 泰興市吉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先試驗后推廣的穩健發展模式,體現了一種科學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經營基礎就會更加堅實,成功的概率自然就會更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