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對該市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三個共創”的目標:共創更高水平新小康,共創文明和諧新泰興,共創領先蘇中新輝煌。 該市市委書記張兆江在黨代會報告中強調:今后五年,是“學趕蘇南、跨越發展”的關鍵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也是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期。 近日,張兆江就該市未來五年發展問題接受本報專訪。 泰州日報:我們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泰興有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躍居全市第一,發展勢頭強勁。成績的背后是什么? 張兆江:過去五年,泰興一直在打基礎,積后勁。今年上半年,機電、化工、醫藥三大主導產業產值同比增長32.7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5%。一方面得益于過去積蓄的基礎和實力;另一方面,我們出臺的關于經濟轉型升級的一系列政策,對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這幾年,我們還做了一件大事,撤并鄉鎮工業園區,舉全市之力發展“一區四園”,這對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工業經濟運行質態助推作用明顯。 現在,我們形成了泰興經濟開發區和虹橋、黃橋、城東、農產品加工四個工業園的“一區四園”集聚發展模式。對園區管理、分配體制及鄉鎮考核政策都作了重大調整。園區以外的鄉鎮不再供地,園區所在鄉鎮不再下達工業經濟指標,對各鄉鎮實施差別化考核。比如,黃橋、宣堡鎮,我們就重點考核旅游業;對虹橋、姚王、元竹等鎮,重點考核服務園區、項目建設等;對新街等高效農業鄉鎮,重點考核高效農業發展情況。 從數據看,目前“一區四園”國稅開票占泰興工業經濟總量的70%,每年至少提高5個百分點。 這次黨代會提出,工業技改投入、工業國稅開票銷售、三大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實現“五年雙倍增”目標,我們完全有信心。 泰州日報:精細化工是泰興的主導產業之一,面臨資源、環境壓力以及國家產業政策調整帶來的種種影響,化工產業今后將如何轉型? 張兆江:泰興的化工園區地理位置特殊,西邊是長江,東邊是城區,環境保護馬虎不得。 化工產業轉型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減少污染物。 目前的方向是基礎化工從化工原料向新材料方向轉變,精細化工從醫藥中間體向醫藥原料藥轉變。 從近年來項目建設情況看,泰興主要在打造生態園區、循環經濟和新興產業上做文章。近年來,泰興不但主動拒絕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進關”,還將關閉小化工企業的“觸角”由鄉鎮覆蓋到各園區,目前全市共關閉小化工企業98家,化工企業總數下降35.89%,生態園區初見雛形。 在循環經濟方面,省級泰興經濟開發區化工產業已經形成產業鏈。以新浦為例,現在區內直接由新浦供應原料的企業就有30多家。上游企業的產品可以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下游企業的產品也可以滿足上游企業的需要。比如新浦供應氫氣給下游的沙桐,沙桐利用氫氣生產的苯又可以作為新浦生產苯胺、苯乙烯的原料。這樣既減少排放,又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優化了產業質態。另外,2007年,世界500強企業臺灣聯華神通集團投資9000多萬美元的聯成化學苯酐項目落戶開發區。聯成化工計劃投資3億美元,以新浦的氯氣、燒堿、苯乙烯為原料,開發60萬噸/年聚氯乙烯及下游塑料項目。此舉“接長加粗”了新浦氯堿產業鏈,為其新一輪規模擴張提供了機遇。 加快發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節能產品為主的新興產業,是泰興培育新的縣域經濟增長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順應低碳經濟發展趨勢、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今年3月,梅蘭集團泰興新材料產業園區奠基,計劃總投資28億元,建設萬噸級含氟單體、萬噸級新型制冷劑、萬噸級含氟新材料/含氟精細化學品項目及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項目,預計2015年全部建成投產。 新進的項目不僅要拉長產業鏈,它的終端產品還必須是高附加值的產品。今年沙桐項目投產后,除了解決園區企業對苯的需求外,它的煤焦油深加工工藝,還為發展高端化工碳材料提供了條件。還有一個例子,今年3月,江蘇江神藥物化學有限公司兩項科研成果通過中科院專家鑒定,企業由此實現從生產醫藥中間體向醫藥原料藥的轉變。 泰州日報:幾年前,泰興就提出“學趕蘇南、跨越發展”,您認為泰興跟蘇南最大的差別在哪里?“學趕蘇南”的關鍵點是什么? 張兆江:泰興跟蘇南只有一江之隔,但之間的差距還比較大。最大的差距就是觀念的差距。 就企業家的認識而言,泰興人過去多有“寧當雞頭”的觀念,這與蘇南人開放創新的精神相差較遠。現在通過各種政策扶持、觀念引導,情況有了很大改觀。 這幾年,我們制定了“468”產業升級計劃,鼓勵企業與世界500強企業、央企實施“高端嫁接”,加快企業由“低成本競爭”向“差異化競爭”轉型,由“規模擴張戰略”向“質量提升戰略”轉型,由“本土性企業”向“世界性企業”轉型。目前,春之谷、永志、航聯等很多本土企業紛紛高端嫁接,戰略重組。 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十二五”期間,聯成塑膠、新浦化工、沙桐化學、揚子鑫福、振華油脂、裕廊化學、阿克蘇等企業有望跨入“百億級”,濟川藥業、中丹集團、泰星集團、泰隆集團等10多家企業產銷可超50億元。到“十二五”期末,力爭培育千億級園區1個,千億級產業2個,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4個,百億級企業6個。10億元以上企業力爭達到百家。 跟蘇南相比,我們還有個差距就在軟環境建設上。圍繞軟環境建設的問題,近幾年,泰興連續開展多輪思想大討論、主題大調研活動,以思想的真解放、大解放、快解放,著力破除習慣思維的影響、傳統模式的局限、既有經驗的束縛。 從“收費最低、審批最簡、服務最優”的作風建設,到“厚德開泰、奮發圖興”的泰興精神,都是新時期泰興軟環境建設的集中體現。 應該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和積累,泰興已經打牢跨越發展的基礎,進入學趕蘇南關鍵時期。“十二五”期間,將在發展理念、發展路徑、發展質量上全面融入蘇南。 泰州日報:泰興東西部發展差異較大,今后如何進一步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張兆江:東部黃橋老區發展相對滯后,西部沿江地區經濟發達。目前,泰興市有15個鄉鎮和一個街道,其中沿江4個鄉鎮經濟總量占比達到60%以上。也就是說,四分之一的鄉鎮創造了接近三分之二的經濟總量。 區域發展不平衡顯然不利于泰興經濟的快速發展乃至騰飛。“十二五”期間,我們將進一步明確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和主要發展方向,實施“三城四片五重點”戰略。重點建設泰興主城區和黃橋、虹橋兩個小城市。把泰興市分為四大片區,西片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東片提升發展傳統制造業和傳統種養業,北片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和現代高效農業,南片著力發展特色富民強鎮產業,努力實現區域差別化、特色化發展。加快建設古溪、廣陵、河失、宣堡、新街5個重點鎮,大規模地集聚人口,加快城鎮化發展步伐,形成“一體兩翼五衛星”的格局,促進東西部地區、沿江和黃橋老區的協調互動。 我們將通過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統籌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統籌推進主城區、小城市、中心鎮和新社區建設,加快構建城鎮結構布局合理、區域經濟優勢互補、配套功能趨于完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另外,我們還將積極實施334省道改線工程,加快推進南部沿靖干線規劃建設、北部古高公路升級改造、泰興城區連接泰州和宣堡銀杏森林公園的快速通道建設,打造“四縱四橫”的市域交通骨干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