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安娜子女來泰捐贈母親遺物 在北京沈安娜居住的小區里有一片銀杏樹,沈安娜常常從春天的綠葉看到秋天的黃葉,看到果實累累。93歲生日的時候,沈安娜要求在銀杏樹下給她留個影。如今,這張珍貴的照片被沈安娜子女捐贈出來。 本報訊(記者 楊 麗 通訊員 張倫 特約記者 張建榮)5月7日,祖籍泰興的原國家安全部咨詢委員沈安娜的子女華慶耒、華克放來到泰興捐贈母親生前遺物,為泰興名人館提供第一手資料,并在母親的母校泰興中學設立“沈安娜獎學金”。 當天上午10點半,沈安娜75歲的兒子華慶耒和71歲的女兒華克放一到泰興市政府,便將精心整理的母親遺物一一展示。 獨特的速記符號、工整的會議記錄、各種榮譽證書和勛章、警服、鋼筆、眼鏡……18件與沈安娜密切相關的圖片、手稿、生活用品等物品,讓在場的人感嘆。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物品,是沈安娜革命生涯的真實寫照,也是當時中國重大事件的一個有力見證。 “這幅字是沈安娜老人在80歲時自己寫的。”華克放說,是母親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寫的,同時回憶自己在重慶的地下工作經歷。記者看到,整幅字工整娟秀,上面寫著“烽火遍野九州驚,寶塔山下發命令,壯懷激烈赴戰場,撲朔迷離隱山城……” 在捐贈的遺物中,有一張沈安娜老人站在一排銀杏樹下的照片讓華克放十分不舍。華克放說,母親沈安娜17歲就離開了家鄉泰興,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家鄉。母親對家鄉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在北京居住的小區里有一片銀杏樹,她常從春天的綠葉看到秋天的黃葉,看到果實累累。“母親常說,我的家鄉泰興是‘銀杏之鄉’。所以,在她93歲生日的時候,她就要求在銀杏樹下給她留個影。”華克放深情地看了看母親的照片說。 記者看到,還有兩件沈安娜的貼身之物十分獨特:一件是伴隨沈安娜幾十年的小鏡子,雖然舊了,但卻完好無損。小鏡子外殼上已經斑駁的粉紅色,暗示著沈安娜是個愛美的女子,更是個細心珍惜物品的女子。另外一件是黑色手焐子,從解放前一直跟隨著沈安娜。華克放將母親的手焐子掛在自己的脖子上一邊展示一邊介紹說:這個手焐子除了冬天可以焐手,平時還可以當小包裝東西用。“沒想到母親還有這個時尚的東西。”華克放說,母親是個很懂得生活的人。 當天下午,沈安娜子女一行又來到沈安娜母校泰興中學,將母親生前省吃儉用的10萬元儲蓄設立為“沈安娜獎學金”,以此激勵家鄉品學兼優的學生,鼓勵他們學有所成、學以致用,將來為國家和社會多作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