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25日,記者在范徐莊村民范家華家中,見到了兩套民國丁丑年重修的“范氏族譜”,保存基本完好,除少數頁碼掉落,其余裝訂結實。 兩套家譜一模一樣,均為4卷裝,共200余頁。每卷長近30厘米,寬在20厘米左右,厚薄相當,宣紙刻本。第一卷的封面中間,書寫“范氏族譜”,左下角有“萬笏堂輯”4個字。 我市對家譜頗有研究的文史專家張培元告訴記者,堂號是一個姓氏的特殊標識,它能顯示姓氏發源的地緣關系。在家譜中,堂號具有聯系姓氏與宗族關系的意義,也是后代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之一。堂號名稱一般取自于郡號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 “萬笏堂”正是范姓的特殊標識。范姓發展史上,最有影響的莫過于范仲淹,他在顯貴時,曾在蘇州城郊置良田千畝稱為“義田”,用于祭祀和給養族中鰥寡孤獨者,以及興辦學校,資助讀書人。范仲淹死后葬于蘇州萬笏山(今江蘇吳縣靈巖北天平山)。其次子范純仁自幼好學,官至宰相,夏夜蚊蟲叮咬仍不肯罷讀,用功程度使蚊帳都變成了墨色。為了紀念范仲淹父子,后裔以“萬笏”為堂號,以“義田世澤、墨帳家聲”為堂聯。 “由此可見,這套家譜確實為范仲淹家譜。”張培元說。 翻開內頁,清楚記載了家譜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創修,至民國丁丑年第11次重修期間,每次重修的起因和家族的延續。第11次重修發起人為范仲淹第41世孫范呈五,主要修編人為范國鼎。 范呈五老人已經過世,范國鼎還健在,今年93歲。記者見到他時,老人神志已經不太清楚,當初重修家譜時的詳細情形已不記得,只模糊說,村里每個大家族都出錢出力,共同修譜,當時一共刻了9套,每套的字都是自己刻上去的。 除了字,范國鼎還在家譜中畫出了始祖范仲淹的肖像。 ■這是范仲淹長子后裔 家譜“族譜外紀”中清楚地畫出范仲淹世系總圖,從中可以看出,范徐莊范姓村民為范仲淹長子范純佑支系后裔。 譜中記載,范仲淹共生四子范純佑、范純仁、范純禮、范純粹,范純佑之子范柏年官至梁州刺史。范仲淹第21世孫范大順,原籍蘇州閶門,洪武年間為避兵亂,舉家遷徙到泰興,“見其地沃,風俗淳美”,便在此蓋房耕種,繁衍生息,后將此地命名“范家莊”。 范大順死后,葬在范家莊河西“坤山艮向”。當時的范家莊就是現在的范徐莊。 范家華今年60歲,對范大順的墓還有印象,“小時候經常在河西玩,那邊確實有個很高很大的墓,前面有墓碑,還有石人石馬。但是文革時期被挖掉了,墓里挖出許多隨葬品,后來都不知去向,石人石馬也被砸掉了。” 在范徐莊,除了范大順的墓,原先還有范氏宗祠,祠內供奉范仲淹像。今年81歲的范國仕老人回憶,以前每逢清明或過節,都要到祠內焚香祭祖、做法會。“全村范姓族人都去,吹嗩吶、敲鑼鼓,比過年熱鬧。”可惜,宗祠沒逃過“文革”的“破四舊”,全部拆毀了。 據范家華介紹,范家莊自始遷祖大順公定居以來,至清雍正年間,都只有范姓,沒有他姓。雍正三年(1725年),漳州總兵徐左柱去世,回鄉安葬,墓地選在了其老家口岸鎮戴家集東側的范家莊,此后,就有徐氏后人安家范家莊。至民國時期,范家莊改名范徐莊。“現在,全村500多人,除幾戶徐姓外,其余均為范氏族人”。 ■今年將重修家譜 “文革”時期,9套《范氏族譜》慘遭燒毀,現存的2套,是藏在草木灰中,才幸免于難,得以完整保存。如今由村民范家嶺、范戈章分別珍藏。 目前,在省國資委工作的范天泉正在積極發起第12次重修家譜,“范氏族人已延續至第47世,家譜中只記載到41世,這些族人的名字都要補上,同時補上的還有女子的名字,因為老家譜中,女子一律不入譜的。” 同時,范天泉還希望能與蘇州閶門的族人聯系上,補全整部范仲淹家譜。“現在的這套家譜只有范純佑至大順公的世孫沿襲圖,沒有譜系總圖,若能補上,就更完美了”。 得知4月1日世界范氏宗親會將齊聚泰州,范天泉認為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到時我想把家譜帶過去,與蘇州那邊的族人交流,希望能找出線索,共同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 記者隨后聯系泰州市鳳城河景區文化顧問范觀瀾,將范天泉的想法告知,范觀瀾立即表示贊同,并考慮到時安排座談會,一起商討續譜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