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電 江蘇省泰興市是著名的“銀杏之鄉”,全市不僅環境優美,而且擁有掛果銀杏樹幾百萬株,銀杏制品遠銷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然而,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300多家化工企業落地生根,泰興市資源消耗量猛增,環境污染狀況加重,“銀杏之鄉”的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地擺在了人們面前。 近年來,泰興將改善環境質量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下大力氣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環保產業,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近日,記者來到泰興,驚喜地發現這里的環境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 走進泰興市珊瑚鎮八戶村,記者看到了69歲的戴旭琴老人。老人拎著剛從自家田地里拔出的青菜,來到門前河溝里清洗。 “要是往年,這條溝里的水都是黃的,根本就不敢拿來澆菜、洗菜。”戴旭琴高興地說,“那家化工企業搬走后,天也藍了,水也清了,瞧這水靈靈的青菜,看著就讓人喜歡。” 戴旭琴口中的化工企業,就是以前坐落在八戶村的泰興市可得利化工制造有限公司。這個吸納了不少就業人員的納稅大戶,在當地群眾眼里卻是名副其實的污染大戶——它每天產出的廢氣和廢水時刻影響著周圍群眾的生活。 轉變方式:淘汰落后產能 “寧愿少一個GDP,也不可多一個COD。”在巨大的環境壓力下,泰興市委、市政府全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改善生態、節能減排”,走新型城市發展之路,嚴格按照“逐個排查、集中整治、入園進區、改造提升”的總體要求,強勢推進小化工整治。 2006年,江蘇省統一集中開展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行動,泰興市委、政府以此為契機,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寧降經濟指標,不犧牲百姓利益,從嚴執法,強勢推進。 4年來,泰興市以平均每年關閉25家左右企業的速度,對存在嚴重問題的化工企業實行關閉,至今已關閉小化工企業93家。泰興市將污染嚴重、難以處理的項目,堅決拒之門外,對那些資源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的“小化工”要引導其更新改造,向高端發展,對那些集中整治到2011年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小化工”,要全部關停到位,實行“騰籠換鳥”。 例如,泰興市飛天化工有限公司是90年代落戶廣陵鎮的一家生產除草劑的企業。落戶以后,不但解決了當地100多名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年納稅1600萬元,占據了這里稅收總額的“半壁江山”。但就是這樣一家年產值達1.6億元的龍頭企業,卻在2007年下半年被鐵腕關停。 “3年來,廣陵鎮以最大的力度落實市政府要求,先后關閉了8家化工企業,雖然對經濟總量影響很大,但考慮到提升老百姓的生存環境,還老百姓藍天碧水,黨委政府必須‘忍痛割愛’。”廣陵鎮鎮長劉軍認為,雖然企業沒了,但環境就是資源,就是生產力,只有發展循環經濟,追求綠色GDP,以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目標,才能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 泰興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潘石泉告訴記者:“加快推進小化工整治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加快打造生態工業園區,通過調優產業結構、優化生態環境,在集聚產業經濟發展中搶先機、站前列,使泰興經濟開發區不僅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領跑者,更重要的是當生態建設的示范者。” 泰興市經濟開發區通過深入開展創建生態區、生態鎮活動,新建農村橋梁38座、鋪設硬質道路430公里,農村新建綠色通道近1000畝。2010年,全區用于公用工程建設投入將達10億元以上。一個工業新城、綠色園區正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十一五”期間,泰興市的目標是萬元GDP能耗下降20%。為實現這一目標,泰興市打出節能降耗“組合拳”,重點抓好24家年綜合能耗3000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用能企業,嚴格控制新上高污染、高能耗項目,全面推進燃煤鍋爐改造、集中供熱區工程,并淘汰了一批包括113臺(套)落后工藝和用能設備在內的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項目。 同時,圍繞發展“綠色化工”、“大化工”和“效能化工”的目標,泰興市進一步提高項目進區門檻,規定除經濟開發區外,其他園區和鄉鎮不得新上化工項目,現有化工企業新上技改項目必須進入化工開發區,嚴格執行高于國家標準的《省化工企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以此提高環境質量、降低COD總量,騰出環境容量保大項目,實現“綠色GDP”快速增長。 產業集群:輻射效應凸顯 “我們鳳靈集團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提琴生產基地,產銷量占全世界的30%以上,占全國的50%左右。產量雖然上去了,但如何將企業的品牌效應最大化卻成了我們的心頭病。”走在鳳靈文化產業園的路上,江蘇鳳靈樂器集團董事長李書自豪地告訴記者,2007年,企業正式啟動了鳳靈文化產業園建設,這種將生產、加工、文化旅游融為一體,以市場和消費者為導向的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已成為黃橋工業園區騰飛的跳板。 產業集群的發展,促進了泰興市招商引資從“撒網式”向“產業配套式”轉變,同時衍生出以商招商的新模式。 環保產業:瞄準“綠色GDP” 2010年,泰興市努力將城東工業園區打造成環保產業園。泰興市先后出臺了《泰興市環保產業政策意見》和《泰興市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圍繞打造百億環保產業園區的規劃目標,園區積極構筑綠色招商平臺,立足發展低碳產業、綠色產業,活化招商方式,招引環保型產業。一年來,城東工業園區共落戶55個項目,總投資達到28億元。其中,5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17個,環保產業產值達15億元。一座特色環保產業園區已初顯雛形。 面對“十二五”期間提出的“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發展目標,泰興市作為化工產業大市,如何進一步形成共識、搶先一步、主動實踐,事關能否領跑縣級低碳經濟發展潮流,實現生態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如今,泰興市在打好底子的基礎上,更選對了路子,不做樣子,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底子”上,逐步開展重點節能、河道清淤、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八大工程”、加快“一區四園”和重點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倡導低碳生活、加大生態市綠色細胞工程創建力度。 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泰興市既在發展中創造出金山銀山,更在發展中保護和留下綠水青山。(通訊員 官新民 周輝峰 見習記者 范圣楠 記者 高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