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成愛君 翟 明 王馨鳳 50個人,年產值5000多萬。僅從外觀上看,黑松林并不那么顯山露水。但是,如果你到廠里去走一走,再與他們的職工談一談,你會發現,這個企業比較“另類”。 員工兩個星期領一次工資 江蘇黑松林粘合劑有限公司坐落在泰興黃橋鎮,1986年建廠,1997年從鎮辦廠改制過來。 1998年以來,不管經營是什么狀況,黑松林的工人,兩個星期領一次工資。 1998年以來,這家企業“倉庫零庫存,銷售零余款”。 1991年以來,這家化工企業沒有發生過一次安全事故。幾天前,黑松林剛剛獲得2010年“泰州市十佳安全先進單位”稱號。 雖然只有50人,但80%的員工是“元老”,他們在黑松林一呆就是20多年。 員工過生日,會收到廠里送的生日蛋糕,辦公室會依據職工的性格、愛好等寫上生日祝福。 除法定假日外,傳統節日,黑松林的職工享受休假。清明、中元(七月半)、冬至,休假半天;端午、中秋休假1天。 職工家里有小孩上學的,廠里發補貼,從幼兒園到研究生,都有。 黑松林的當家人叫劉鵬凱,今年60歲。 與眾多的企業主相比,劉鵬凱看上去也沒有什么不同。中等身材,圓圓的臉,稀疏的頭發,高聲大嗓。但如果你和他談一談,立即會對他肅然起敬。 技工出身,1983年應聘進入鎮政府,1991年掌管黑松林。 20年來,從虧損100多萬起步,黑松林一直小步向前,但從來沒有停過。即使是金融危機期間,黑松林依然保持了穩定的業績增長。如今,世界500強中有4強是它的客戶。 劉鵬凱不僅和世界500強打交道,他還和日本“經營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是熟人,跟中國名牌戰略倡導者、原《經濟日報》總編艾豐是朋友。作為高級經濟師、中國管理科學院特約研究員,劉鵬凱還經常到大學去,用他一口濃重的黃橋口音為大學生上管理課。自從2002年出了第一本書《黑松林,我的太陽》后,劉鵬凱連續推出了《細節的響聲》、《漫話企業細節管理》、《漫話企業文化管理》,2010年,又推出22萬字的新作《心力管理》。 原《勞動報》總編輯、上海市企業報記者協會會長忻才良說:“《心力管理》既汲取美式的物本管理、日式人本管理的精粹,又踐行中式心本管理的理論,更有其黑松林心力管理的特色、中國民營企業管理的特點、世界現代企業管理的特征。” 清明放假比國家規定早一年 2007年的一天,黑松林有個女職工要求提前下班回家。當時,生產任務緊,車間主任不同意,兩人你一言我一句吵了起來。剛好,這一幕被劉鵬凱看見了。他走上前去,問是怎么回事。女職工說:“今天是清明節,我剛剛嫁到婆家,如果不參加祭祖,婆家人肯定說我不孝。” 聽到這句話,劉鵬凱立即召來辦公室主任:今天,所有員工提前回家。 回到辦公室,劉鵬凱和相關人員碰了頭,當天就起草了一份《決定》:“為尊重傳統民俗,方便員工生活,經研究決定,企業實行傳統節日休假制,除法定假日外,清明、中元(七月半)、冬至休假半天,端午、中秋休假1天。” 黑松林出臺這一規定,比國家的相關規定提前了一年。 “我的工作是你的,你的生活是我的。”劉鵬凱常對職工這么說。 王金珠,48歲,1992年到黑松林上班,一直在膠粘劑生產線上。 2008年,王金珠的女兒考上了研究生。當天,劉鵬凱封了個1000元大紅包。“之前,幼兒園到大學本科,廠里都發入學補貼。研究生補貼,我姑娘是頭一個。”王金珠自豪地說,“以前是沒有研究生補貼的,從我姑娘開始,廠里的入學補貼政策就加了一條:員工子女考取研究生,或者出國留學的,分別補貼500塊錢和600塊錢。” 除了子女入學補貼,黑松林還有很多補貼:營養補貼、高溫補貼、過節補貼……其中不少補貼,國家公務員都沒有,都是黑松林自創的。 江玉秀,54歲,1986年黑松林建廠時她就是職工,是不折不扣的“元老”。 51歲時,江玉秀退休,每個月拿退休金。 退休的那天,江玉秀有了一個意外的驚喜:黑松林給她頒發了一個獎,獎的名字叫“終身榮譽員工獎”。“終身榮譽員工”的待遇是:廠里每年組織春游,邀請“終身榮譽員工”參加。廠里各種各樣的會餐,“終身榮譽員工”坐首席。年底,在崗職工的年貨等福利,一樣不少。 江玉秀說,“今年職工旅游,到上海看世博,照例,我也去了。劉廠長這個人真是不丑,我都退休這么長時間了,還這么惦記著我。” 員工買摩托車就送一頂頭盔 小孫是名牌大學畢業生,進了黑松林后總覺理想與現實有差距,有些搖擺不定。小孫結婚之前,手頭拮據,劉鵬凱得知后,只對小孫說了一句話:“沒得事,我來。” 小孫的新房是劉鵬凱幫助買的,婚禮,是劉鵬凱幫助操辦的。 休完婚假,上班第一天,正好是小孫的生日,小孫照慣例收到了廠里送的一個生日蛋糕。走到廠門口,小孫發現,小黑板上用彩色粉筆畫了一對新人卡通,祝福語是:昨日新婚喜登門,今日生日賀永恒,明朝抱得嬌子貴,樂時不忘新征程。 旁人不說,小孫也知道,這是劉總讓行政人員畫的,四句祝福語是劉總撰的。淚水在小孫眼中打轉。從此,小孫打消了所有雜念,一心撲在工作上,兢兢業業。 這樣的故事,在黑松林,很多很多。 2009年夏天,高溫作業后,王金珠出現中暑現象,嘔吐不止。 劉鵬凱當即要求自己的司機送王金珠去醫院。 王金珠死活不肯坐,說:“劉廠長的車子,才買的,會弄臟的。”“哪有什么臟不臟的!”劉鵬凱下令:把王金珠抬進車里。 一天早上,毛毛細雨,營銷員小張未戴頭盔,騎著新買的摩托車,飛一般朝工廠駛來。到了廠門口,小張一個急剎,從車上跳下來。這一幕被劉鵬凱看到了,他心里直打鼓,年輕人少不經事,雨雖不大,可路滑。 下班后,行政科長將一頂頭盔送給小張,說,劉總叫我給你帶句話:家人盼你安全歸。自此,行政科長也多了一項任務:只要廠里員工買了摩托車,他就要送一頂頭盔,捎一句話。 “我讓員工幸福,員工加倍還給我幸福。”劉鵬凱對本報記者說。 前不久,劉鵬凱60大壽。頭一天,員工們以車間為單位,自發地給劉鵬凱送了紅包。劉鵬凱得知后哈哈大笑,說:“哪有職工給老板包紅包的道理。”他讓辦公室趕緊把紅包都退了。生日這天是星期天,早上,劉鵬凱像往常一樣來廠里。突然他愣住了:所有的職工,一個不落,放棄了休息,全部在廠里加班。 一位職工對劉鵬凱說:劉總,你不要我們的紅包,我們就用加班為你祝壽。 劉鵬凱的眼睛潤濕了。 大連企業文化研究會會長鐘祥斌到黑松林調研,晚上,劉鵬凱讓機修班加班的小伙子們陪鐘會長共進晚餐。席間,劉鵬凱離開座位,夾了一塊肉塞進了焊工老何的嘴里。這一切,鐘會長看在眼里,后來,他寫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什么是人?一撇一捺,相互幫襯!劉鵬凱將勞資關系變成了伙伴關系、兄弟姐妹關系。社會轉型期,員工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心靈上的關懷。作為企業家,需要用新的理念、新的價值觀、新的關系學去管理企業,傾心傾力,適變應變,創造幸福美滿的企業,與員工實現和諧共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