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黃橋戰役紀念館拍攝實景。 駱忠明 攝
紀錄片在河北及北京的影視基地完成了戰爭、指揮部內外景拍攝,此次到黃橋實地取景,主要拍攝黃橋紀念館及歷史人物照片和文物、蘇北指揮部、何氏祠堂以及鎮區一些河流和標志性建筑。
本報訊(記者 朱敏麗 通訊員 蔡元璋 陳慶生)11月1日,獲得國家廣電總局重大理論文獻影視片立項的數字電影紀錄片《決戰黃橋》正式開機。18日至21日,該片攝制組一行到泰興市黃橋鎮實地取景,記者隨即作了一次跟班探訪。
充分還原史實
黃橋戰役,作為中國革命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一直備受關注。上世紀,圍繞該戰役編排的話劇,拍攝的電影、電視劇非常多,其中以《東進序曲》、《黃橋決戰》最為出名。
圍繞黃橋戰役拍攝紀錄片尚屬首次。“與話劇、電影、電視劇可以虛構人物或情節有所不同,紀錄片必須充分尊重史實,客觀反映時代場景。” 《決戰黃橋》編劇、中國軍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魏碧海說,過去,由于歷史的原因,無論是話劇編排,還是電影、電視劇拍攝當中,主角只強調陳毅一人。而根據史料和參戰老同志的回憶,在黃橋決戰中,粟裕將軍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次編寫紀錄片時充分尊重了這一史實。
采訪中,記者拿到了紀錄片的劇本,劇本中這樣陳述“在敵多我少的背景下,粟裕經過深思熟慮,制定了一個出奇制勝的作戰計劃”,“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作戰計劃,顯示了粟裕超凡的膽略”,“陳毅意識到這是一著險棋,陷入長時間的思考,最后拍板。”
除了凸顯粟裕與陳毅默契配合外,紀錄片還真實再現了“葉王陶”即葉飛、王必成、陶勇等將軍,以及廖正國、喬信明等團職以上軍官,在作戰時的勇敢和遇到突發情況的機智。
情景再現與數字技術結合
與傳統的紀錄片主要通過當事人的講述、回憶以及電影、電視資料穿插表現不一樣,《決戰黃橋》是一部數字電影紀錄片。
“整部片子主要通過情景再現與數字技術共同演繹。”導演此片的國家一級導演張玉中說。
據了解,該紀錄片專門聘請了谷偉等特型演員參演,在河北及北京的影視基地完成了戰爭、指揮部內外景拍攝,真實再現戰斗、指揮作戰場景。該片還動用中國傳媒大學動畫數字合成、模擬技術,制作作戰三維地圖,還原1940年黃橋鎮區及周邊地勢地貌。
此次攝制組到黃橋實地取景,主要拍攝黃橋紀念館及歷史人物照片和文物、蘇北指揮部、何氏祠堂以及鎮區一些河流和標志性建筑。“回去后,我們將把這些靜態的景物與情景再現通過疊印的方式展現,由靜態景物疊印到相關動態場景,并且依照河流走向、城鎮布局通過數字技術虛化掉現代建筑,重現戰時黃橋,讓紀錄片更具現場感和真實性。”
張玉中說,目前,在國內,紀錄片采用情景再現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計劃嘗試上線放映
根據計劃,《決戰黃橋》將于12月31日前完成制作并送審。
直接參與影片拍攝制作的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副院長賈秀清說,該片是一部黃橋戰役的影像式銘志,飽含對參加黃橋決戰的所有新四軍將士的深情紀念,以及對民族自強精神的傳遞和對后輩奮發圖強、建設家園的激勵。在推廣上,首先面向部隊、各大院校開展公益性放映,并計劃率先在江蘇嘗試上線放映。“片子時長僅有90分鐘,不僅表現形式獨特新穎,而且通篇采用旁白解說,根據戰事發展時緩時急地剖析戰略、戰術,并適當將一些謀略懸念留給觀眾,相信一定能抓住觀眾眼球。”賈秀清頗有信心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