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物品都牢牢拓上了主人生活、從戰的印記,蘊藏著很多閃光的故事。”紀念館館長謝蓉表示,新紀念地建成后將為每位將軍建一塊展板。通過文物展示和故事講述,讓更多的人學習革命先輩的愛國精神、繼承他們的光榮傳統。 本報訊(記者 朱敏麗 特約記者 張建榮 通訊員 蔡元璋 陳慶生)日前,大將粟裕之子粟戎生派人將父親生前穿過的軍便裝、戴過的軍帽專程送至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珍藏。 今年以來,黃橋戰役紀念館新收藏了200件珍貴革命文物,包括當時反動政府捉拿陳毅的通緝令(復制品)、粟裕的軍便裝、葉飛的字畫及張藩的皮箱等。目前,館藏展品近千件。 始建于1979年的黃橋戰役紀念館是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后經歷過多次擴建和修繕,規模由最初的600多平方米擴展至現在的2000多平方米。今年,泰興市決定在黃橋致富路以北建設一座占地153畝,集聲、光、電于一體的新紀念地。“相對工程建設來講,革命文物收集工作顯得更為迫切和緊張。”紀念館館長謝蓉說,很多老革命尤其是參與黃橋戰役的革命將士逐漸逝去,追尋他們當年的遺物愈發艱難。 2008年,剛剛接管黃橋戰役紀念館的謝蓉通過各地新四軍研究會、聯絡新四軍將領的后人等途徑多方尋找線索。 今年初,無錫新四軍研究會向黃橋戰役紀念館饋贈了一幅葉飛將軍的書法《大雪壓青松》。謝蓉介紹,葉飛是黃橋決戰第一縱隊司令員,這幅字寫的是陳毅所作的詩《大雪壓青松》中的兩句:“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字里行間彰顯了葉飛上將對陳毅元帥剛直不阿品質的贊賞。 5月,廣州新四軍研究會副秘書長陳光將一張1935年國民黨反動政府通緝陳毅的通緝令(復制品)送給了紀念館。記者看到,通緝令上對陳毅的最高懸賞金額達5萬大洋。“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反動政權對陳毅的畏懼。”謝蓉說,原件非常寶貴,紀念館只拿到復制件,“但其體現的歷史意義是一樣的。”“其實,每件物品都牢牢拓上了主人生活、從戰的印記,蘊藏著很多閃光的故事。”謝蓉指著一件不起眼的毛毯說,這條毛毯是喬信明將軍生前用過的,今年4月由其夫人于玲捐贈。喬信明是黃橋決戰第一縱隊第一團團長。在決戰前,喬信民曾被捕坐過水牢,雙腿落下了毛病。有了這條毛毯后,喬信明就經常用它裹腿辦公,一直到逝世。 今年6月,段煥競將軍之子段京德將父親生前所喜愛的獵槍贈給了紀念館。這只獵槍產于1923年,1米多長的槍身上刻著“USA”字樣。雖然歷經歲月,槍桿依然如新,主人對這把槍的鐘愛一覽無余。 紀念館還收集到孫克驥將軍生前用過的呢子軍大衣。孫克驥曾是黃橋決戰的團職干部,人稱儒將,喜好書畫文字,與張大千等一批文人墨客結下深厚友誼。解放后,孫克驥將好友張大千等知名書畫家所贈的字畫全部捐贈給福建家鄉,并在家鄉修建了一座希望小學。 還有一件非常珍貴的物品是張藩中將使用過的羊皮箱。在黃橋戰役中,張藩是第一縱隊參謀長。皮箱原是一對,架在馬背上,一直跟隨將軍征戰大江南北,記錄了張將軍的戎馬一生。 根據收集分類,200件革命物品中有50件是生活、戰爭用品,150件是老革命們的字畫。值得一提的是,陳毅元帥麾下將才如云,喬信明、段煥競、曾如清等昔日參加黃橋戰役的團職以上干部大都在1955年首批被毛澤東主席授予將軍銜。 “凡參加過黃橋戰役的將軍,我們都要力爭收集到他們的紀念物。”謝蓉表示,新紀念地建成后將為每位將軍建一塊展板。通過文物展示和故事講述,讓更多的人學習革命先輩的愛國精神、繼承他們的光榮傳統。 參加過黃橋戰役的開國將帥 陳 毅 元帥粟 裕 大將鐘期光 上將 葉 飛 上將張 藩 中將 王必成 中將劉培善 中將 陶 勇 中將劉先勝 中將 盧 勝 中將張震東 少將 喬信明 少將曾如清 少將 廖政國 少將劉亨云 少將 劉文學 少將張潮夫 少將 孫克驥 少將彭德清 少將 段煥競 少將童炎生 少將 吳嘉民 少將羅維道 少將 余光茂 少將周文在 少將 姜茂生 少將邱相田 少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