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泰興,沿通江路西行20來公里,便到省級泰興經濟開發區。 這里雖是一個化工類開發區,卻更像一座花園:行道樹里傳出鳥鳴聲,草坪上綴著紅花翠葉,不見黑煙浮塵。走進企業,原料和產品通過封閉管網輸送,沒有一絲跑、冒、滴、漏。企業預處理過的工業廢水,經過污水處理廠的“再加工”,化作汩汩“清泉”。 “經濟發展絕不能以浪費資源、犧牲環境作為代價,泰興作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發展生態經濟更應該走在前面,做出表率。環境污染了,再多的GDP也無法彌補。”泰興市委書記張兆江說。 從“小而散”到“大而特” “滿天繁星不如一輪滿月。”在談到資源整合的重要性時,張兆江形象地比喻道。泰興曾有16個鄉鎮工業集聚區,“小而散”的發展模式不僅浪費了大量土地和公共設施資源,而且造成了園區產業結構雷同、同質化競爭激烈,規模產業、優勢產業難以形成。為推行“企業集中,產業集聚,資源集約”的發展理念,泰興市出臺《關于調整完善工業園區體制機制的意見》,對園區管理、分配體制及鄉鎮考核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對鄉鎮工業集聚區進行資源整合和產業歸并,將優質資源向園區傾斜,領導精力向園區傾斜。園區以外的鄉鎮不再供地,一律采取“飛地”政策進入“一區四園”。今年將投入25億元用于園區基礎設施要素和產業要素整合,力爭通過幾年努力,將泰興開發區打造成以化工、高新技術、化工裝備制造、港口物流為特色產業的千億級園區,將虹橋、黃橋及城東工業園,農產品加工園打造成以機械電子、醫藥、造船、樂器、紡織、食品加工、新材料、農產品生產與深加工為特色的“四小虎”園區。 樹高鳳自來。本著“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發展理念,該市古溪鎮通過“飛地”,將一汽車部件項目“飛”到黃橋工業園區;該鎮招引的4500萬元模具項目也已“飛”向園區。 從“引資”到“選資” 面對經濟不景氣引發的“項目饑渴”現象,泰興市在招引項目上沒有搞“撿到籃子里都是菜”,而是“反彈琵琶”,進一步提高項目進區門檻,既注重項目投資強度和科技含量,更注重項目的社會回報率和產業拉動效應,努力把全球性的經濟下行期轉化成園區經濟新一輪發展的蓄能期。 在招引項目的過程中,“一區四園”成功實現了由招商引資向選資轉變,由項目招商向產業招商轉變,由產業鏈招商向產業集群招商轉變,要求招商人員在招引項目過程中,主攻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和技術密集型、資源節約型、稅收貢獻大的大項目、好項目,做到引進一個大項目、帶動一批大企業、構建一條產業鏈。目前,泰興開發區在充分利用氯氣、氫氣資源優勢,加快整合、壯大氯堿產業鏈的基礎上,以沙桐煤焦油等項目落戶為契機,努力培大培強煤化工、油脂化工等新興產業鏈。 圍繞發展“綠色化工”、“大化工”和“效能化工”,今年,該市進一步提高項目進區門檻,并嚴格規定,除泰興開發區外,其他園區和鄉鎮不得新上化工項目,現有化工企業新上技改項目必須進入化工開發區,并嚴格執行高于國家標準的《省化工企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對限期治理、整改不達標的70多家小化工企業,堅決關停,將環境容量讓位于非化工產業項目,以此提高環境質量、降低COD總量,騰出環境容量保大項目,實現“綠色GDP”快速增長。為打造“綠色開發區”,泰興開發區要求招商簽訂項目合同時,將“三廢達標排放”放在合同的第一條。項目洽談中,環保、安監等部門提前介入,并成立專家組,對項目進行科學論證和環境評價,對“環評”不能通過的項目堅決不予引進;對有污染難治理或部分重復建設項目堅決不予引進;對達不到投資強度的項目堅決不引進。此舉從源頭上杜絕新污染源的產生,減少了末端治污的高倍付出。 從“遍地開花”到“頂天立地” 經過資源整合和產業歸并,該市“一區四園”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上半年,“一區四園”實現工業國稅開票銷售129.4億元,占全市比重達62%,同比增長40.9%。全市30家重點骨干企業完成國稅開票銷售同比增長32.5%,占全市工業國稅開票銷售的49%。30強企業平均單體規模3.4億元,同比增加8000萬元。上半年,全市入庫稅收過千萬元的企業達15家,新浦化學、濟川藥業稅收過億元,泰隆集團稅收突破5000萬元。 落戶泰興經濟開發區、投資規模達20億元的沙桐煤焦油深加工項目,今年已全面動工,集聚了6家上下游企業,5年內達到300億元規模,將有效推動該市化工產業向低碳化、集群化邁進。由聯成化學投資的從苯酐、富馬酸、增塑劑到塑料型材的一條新興產業鏈正在形成,不長時間內將形成百億規模。 一批頂天立地的旗艦型、龍頭型項目紛至沓來,為泰興經濟發展蓄足了后勁。上半年,全市在手重大產業項目175個,總投資461.7億元,1億美元或7億人民幣以上重大項目25個,總投資293.7億元,其中總投資20億元以上的項目4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