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馬宏飛 嚴新峰 記者 常國梁)產值、銷售連續5年翻番,人均創利水平國內同行第一;主產品節能環保型球團鏈蓖機獲得國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1項,發明專利6項,并榮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今年前4個月,球團鏈蓖機銷售額突破2億元,創下國內鋼鐵行業節能產品月均銷售最高紀錄。 宏大特鋼,靠什么站上行業制高點? “靠管理創新!”江蘇宏大特鋼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圣財介紹,宏大員工構成呈 “金字塔”模型,行管人員僅占員工總數的4.1%,而研發人才占14.6%,大中專畢業生比例接近50%。 行管人員身兼數職 在宏大,沒有單一的行管人員。像人力資源部主管,不僅要負責企業員工招聘、檔案管理,還要負責生產調度和人事考核。 其他部室也是這樣,一個人要身兼數職,每天工作都排得滿滿的。公司副總經理張紀章告訴記者,企業現有員工639人,而管理人員僅有26人,其中一半不在辦公室而在生產一線。 “管理人員要少而精。”張紀章說, “三個人所做的事可由一個人干,不如就讓一個人好好干。把三個人的工資讓一個人拿,這個人只會干得更好。” 張紀章告訴記者,公司聘請的管理人員都是精挑細選的高素質人才,26名管理人員組織協調能力都很強,而且都是從一線選拔上來的。 技術上沒有領導和權威 這幾年,宏大特鋼引進了一批人才,這當中既有大量國內院校的專家,像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吳體常、東南大學研究生導師杜鈺等;也有從國內知名企業招聘來的高級人才,像武鋼集團高工徐一鳴、鞍山設計院高工王洪、中冶長天國際工程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葉匡吾等,也有剛畢業的大學生。 這些人時常“爭吵”,有時一“吵”就是幾個小時。 “其實,他們不是為個人利益爭吵,而是為解決某個技術問題而爭論。”朱圣財說,這種爭吵不僅不會影響團結,反而誰爭論對了誰更能贏得他人的尊重,不敢爭論的反而被人看不起。在技術問題面前,沒有上級和下級,沒有領導和權威,沒有誰說了算,只有誰最后正確了才說了算。 朱圣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宏大特鋼曾承接山東萊鋼礦業公司一套60萬噸鏈篦機的合同,生產線圖紙由西安重型機械廠研究所設計。按常規,宏大特鋼只要按圖紙設計施工就行。但在審查圖紙時,在宏大內部引發了 “爭吵”,幾位技術人員據理力爭,認為鏈篦機膨脹預留間隙太小,鏟料板結構設計也不夠合理。雖然西安重型機械廠研究所總工是我國冶金界權威之一,又是吳體常教授的故交,作為宏大的總工程師,吳體常教授仍然采納了這幾位技術人員的意見。西安重型機械廠研究所接到反饋后,進一步完善了圖紙,使萊鋼鏈篦機當年安裝,當年投產,當年達標。 學徒工工資超過師傅 宏大特鋼去年新招一批學徒工,其中一名學徒工半年后由于工作業績突出,連續三個月被加薪,工資待遇竟然超過他的師傅。宏大特鋼還有許多員工的工資超過了管理人員。 只有最低保障工資,沒有固定工資,也沒有職務工資,而且績效工資遠遠超過基本工資。在宏大特鋼,“誰的表現好,誰的工資待遇就高。”朱圣財說,宏大尤其注重職工的務實精神和創新能力,一個隨口說出的建議都可能獲得一筆不小的獎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