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張仲明 通訊員蔡金寶 熊文藻)下個月,市民就可以品嘗到地產鰣魚了。日前,泰興市天祿珍品水產有限公司養殖的700尾鰣魚成功長到了250克,達到了成品魚的銷售標準。這標志著鰣魚人工養殖技術在泰興獲得成功。 鰣魚重回餐桌 位列 “長江三鮮”之首的鰣魚,由于多年來的過度捕撈以及江河水質變化等原因,種群數量急劇減少。據泰興、靖江漁業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市的長江野生鰣魚已基本絕跡。 據介紹,天祿公司養殖的鰣魚源自美國,與中國的長江鰣魚同族同宗。由于生活在相似環境與緯度,二者的味道也極為接近,完全可以作為中國鰣魚的替代品種進行養殖、推廣和食用。 去年7月,天祿公司高價引進了700尾美國鰣魚苗,嘗試用當地的江水人工養殖。在國家水產科學院、上海海洋大學和泰興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有關專家指導下,這批鰣魚如今已生長到每條250克左右,成活率超過七成。 “在整個江蘇省,鰣魚養殖成功的還不到5家,而全國也不會超過15家。” 天祿公司董事長儲軍說,鰣魚能長到1公斤多,但在美食家眼里,250克至500克的鰣魚肉味最為鮮美。因此,下個月起,公司計劃將養殖的鰣魚陸續推向市場。 享受嬰兒般呵護 “同樣是人工養殖,鰣魚遠比河豚難伺候。它不僅嬌嫩,膽子還特別小。”在天祿公司養殖基地,儲軍輕聲告訴記者,鰣魚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天生“膽小怕事”,水面的一丁點異動都會導致魚群受驚,互相沖撞。再加上鰣魚鱗片異常松軟,一旦互相摩擦或者撞上池壁,鱗片就會脫落,極易感染致死。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工作人員走路、喂食都小心翼翼,連說話都要壓低聲音,以免驚擾了鰣魚。 養殖中,如果水溫控制不好,鰣魚生長速度會很慢,甚至死亡。野生鰣魚的洄游習性讓它始終在最適應的溫暖水溫條件下生長。天祿養殖基地采用大棚加外塘的養殖模式,模仿生態水溫環境。 此外,鰣魚的消化系統脆弱,腸道很短,總是在不斷的運動中覓食浮游,養成了一刻也不停下來的習性,并且一生中片刻都不能離水。儲軍說,在整個鰣魚養殖、捕撈和運輸過程中,必須保證其不離水,并擁有充分的活動空間。“對其細心呵護的程度不亞于陪護嬰兒。” 據介紹,鰣魚肉白細嫩,口味肥腴,營養價值較高,被人們稱為魚中之王。加上市場上數量極少,因此價格也很貴。目前,每公斤的批發價在2000元左右。 儲軍說,目前,公司鰣魚人工繁殖技術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預計明年就可以在全省推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