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記者 王 進 特約記者蔡金保)如何提高大棚的產出效益?近日,泰興市天祿珍品養殖有限公司利用觀賞魚大棚進行蝴蝶蘭試驗種植取得成功,每支蝴蝶蘭以50元的價格上市后,供不應求。 昨天上午,記者在該公司觀賞魚大棚里看到,磚砌的觀賞魚池一個連一個,每個池塘上都覆蓋了一層竹片,竹片上是一盆盆盛開的蝴蝶蘭,猶如一群翩翩起舞的彩蝶。公司總經理儲軍說: “我們在每條竹片間保留了0.5毫米的空隙,這樣就保證了池塘的透氣、采光,保證了觀賞魚的生長需要。” 天祿公司養殖的觀賞魚包括金魚、錦鯉、熱帶魚等。儲軍介紹,去年他投入30多萬元建設了觀賞魚大棚,棚內有64個池,每個池里飼養了200多條小金魚。但他并不就此滿足, “何不進行立體種養,充分發揮大棚的環境優勢?” 是種菜還是種花?儲軍通過調研了解到,目前花卉業被行內人士稱為“農業中的IT產業”,而享有 “洋蘭皇后”美譽的蝴蝶蘭因其獨具特色廣受歡迎,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考慮到自己對花卉行業了解不多,儲軍訂購了大量花卉雜志,聘請了省農科院、泰興市科技局的專家蹲點指導。經過5個月的精心呵護,1萬支蝴蝶蘭開花率達到了96%。 池里養魚,池上種蘭,這樣的立體種養模式,大大提高了大棚產出效益。儲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單一養殖觀賞魚,年產值只有30多萬;在池塘上培育的1萬支蝴蝶蘭,產值將近60萬元。這樣算下來,1個觀賞魚大棚年產值就將近100萬元。 第一次試驗,就取得不錯的收益,儲軍顯得信心滿滿。他準備5月份再增加2個觀賞魚大棚,培育6萬支蝴蝶蘭,同時,計劃成立觀賞魚合作社,吸收當地有意向的村民,為他們免費提供魚苗和技術,實現共同致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