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記者 常國梁 特約記者 張建榮)泰興市以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堅持不栽一棵姓公的樹,不植一片無主的林。截至目前,全市新增造林面積20多萬畝,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11.14萬畝(占改革總任務的98.8%),森林覆蓋率提前2年達到20%的小康目標。
2002年,泗陽人江鵬來到泰興市珊瑚鎮禎祥村,承包該村的路溝渠等宜林地,栽下意楊1.2萬株,承包期15年,每株交村集體20元,村集體與相關農戶五五分成,由此敲響了泰興林權改革的“第一槌”。 泰興市副市長耿元進介紹說,“禎祥模式”最大的好處是產權明晰,管護責任落實,利益分配合理,調動了承租人、村集體和農戶三方面的積極性,“植樹”不再是“植數”,更不可能出現“春天栽樹,冬天進爐膛”的現象。隨后,泰興大規模引進民資、外資和工商資本“投入林業綠化,放大禎祥效應”。 泰興市溪橋鎮引進臺商投資1000萬元開發農田林網綠化工程,全鎮路、溝渠等村級集體公用地,包括鎮內干河、中溝、生產溝等兩側的閑置土地,全部租賃給臺資企業,租賃期限15年,栽植意楊20多萬株。 浙商投入600多萬元,興建334省道泰興綠色通道。綠色通道全長5公里,兩側各10米為景觀綠化帶,栽植了香樟、榿木、杜英等林木2萬多株,泰興享有60%的林木產權,浙江投資方享有40%的林木產權和公路南側40米范圍內10年的土地使用權。“政府不花一分錢,就建起了高標準的綠化帶,而浙江老板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這是件一舉兩得的好事!”省林業局負責同志給予充分肯定。 在引進“三資”發展林業綠化的同時,泰興市對原有的集體林地實行競價拍賣,產權轉讓。近幾年來,全市共拍賣林木103.83萬株,回收資金456.6萬元,發放林權證3500多份,從而真正實現了“樹有主、主有權、權有益”。 據了解,今春,泰興將進一步結合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確保全市新增造林面積3000畝,新栽各類樹木100萬株以上,新建60個綠化示范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