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通訊員 蘇振慶 韓登軍記者 常國梁)在泰興市珊瑚鎮,有一個被當地人譽為“小溫州”的洋港村,這里地處靖江、如皋、泰興三市交界,素有經商做小生意的傳統。如今,一股創業致富的大潮在這里奔涌,3戶農民中就有兩戶創業,3500多名勞力實現了 “創業不離土、就業不離村”的夢想,人均純收入達1.8萬元;全村三業總產值超過2億元,創利稅2100多萬元,兩稅收入350多萬元,八成家庭住上了別墅式小樓、安裝了電話(寬帶),全村擁有小轎車100多輛,在黃橋老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洋港村64歲的老支部書記顧維漢用自己的實踐詮釋了這句話。起初,他購買了4臺沖床,生產日光燈整流器。從村干部位置退下來后,他又辦起了豬鬃廠,年產銷售達100多萬元。現任村黨總支書記湯小青也是帶頭創業的典范,起初辦豬鬃廠,后又購置3輛中巴搞客運;村經聯社副主任陸明山則創辦了千頭豬場,靠發展高效農業發家致富。 在村干部帶頭示范下,洋港村傳出了“父子齊創業”、“一家三個大學生共創業”的佳話。村民陸明獻白手起家,創辦了一家鑄鋼廠,生產經營紅紅火火。29歲的兒子陸云勇,畢業于北京科技學院,原來在上海一家電器公司負責銷售工作,月收入1多萬元。兒媳婦在南通市人民醫院附屬醫院做護士長。2008年,兩人辭職回村,和父親一道經營企業。由于引進了前衛的營銷理念,2009年企業產銷比上年翻了一番。村民王天林的大女兒王慧琴和女婿熊小江,2006年大學畢業后回村創業。小女兒王貴琴大學一畢業就回家加盟。他們的企業主要生產節能燈配件,雖然創辦時間不長,年產銷規模已達600多萬元。 珊瑚鎮黨委書記趙新元告訴記者,受全村創業氛圍的影響,洋港村許多在外能人也紛紛回鄉創業。村民陸冬成原來在南京經營服裝,用他自己的話說“賺了點小錢”。2008年,他回村,注冊200萬元資金,創辦了一家小型織帶廠。和他幾乎同時回村的52歲村民陸云松,原來在北京、鄭州等地販賣布匹。如今在村里辦起了年產銷達200萬元的服裝廠,吸收村民50多人。僅近兩年,全村就有30多位能人返村興辦實體。 “面對洋港村‘鋪天蓋地’的創業潮,政府堅持規范、引導,保證各類創業主體有序發展。”趙新元介紹,像豬鬃加工,政府牽頭成立了會員自治、行業自律的協會——洋港村豬鬃加工協會。協會以“你發展,我服務”為宗旨,以培養“大戶”為龍頭,用資金“扶”、技術“輔”、銷售“包”等辦法促進會員增收。如今,協會成員發展到223人,豬鬃年加工產值突破了3000萬元,創利稅450多萬元,僅此一項村民人均增收600多元。 “在‘鋪攤子’的同時,我們還注重提供配套服務‘拔尖子’。”趙新元介紹,對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從融資、新品研發、項目用地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扶持,促其做大做強。洋港村民丁寶元、陸小紅、姚俊三人各自所辦的企業已全部落戶鎮工業集聚區。去年,3家企業的國稅開票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