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往年大年初二,泰興市分界鎮趙莊村村支書趙登平總是帶上妻兒去給岳父母拜年,今年他卻跟妻子打起了招呼:“改日再去吧,我得趁著村里能人在家的機會,給他們拜年,順便討教發展高效農業的路子。”
原來,去年10月趙莊村建起了100畝高效農業園,搞大棚蔬菜栽培。因為是破天荒第一次,趙登平自然就多了份心思,大過年的還惦記著那些瓜啊果的。這不,初二大清早,他就蹲在大棚里看蔬菜長勢。“你看,這蕃茄、青椒有的已開始掛果了,好在除夕晚上及時清除了積雪,沒有受到影響。”記者看得出,他對蔬菜的呵護程度不亞于對自己的孩子。“這‘頭一炮’千萬不能打啞了,鄉親們都在看著呢!為了建設這個蔬菜基地,村民王小軍、王加興、趙留建合資投入了100多萬,鎮里還給了不少補貼。”
種了一輩子莊稼的趙莊村村民,對大棚蔬菜十分稀奇,就連過年見面也沒少議論。北張七組的王桂林今年67歲了,他家有兩畝地租給了蔬菜基地,土地帶勞力一起流轉。正在田間清理積水的王桂林開心地告訴記者,“一畝地有800塊租金,上一天班拿25塊錢工資,這比種糧劃算多了。”
“聽說今年要擴建大棚,我們能不能入股?”在三組的一個小店門前,幾位村民攔住剛從田頭回來的趙登平打探消息。“只要效益好,肯定會擴,我馬上就去請‘高人’指點。”趙登平笑答。
趙登平約了幾個村干部,首先來到在省城工作的趙容助家,互致新春祝福之后便直奔主題,“你見多識廣,依你看,這大棚現在能不能擴建?”沖著村干部的一片誠意,趙容助直言相勸:“暫時不宜擴,等鄉親們掌握了技術,有了穩定的銷路,再擴不遲。”他建議眼下辦三件事:一是盡快為大棚投保,以防自然災害;二是對村民進行科技培訓;三是組建銷售網絡。
在鹽城經營飼料的趙鋒則給村干部講了一個發生在當地的故事。有一家兄弟倆去年種植大棚西瓜,一個種了50畝,一個種了100畝,結果收入差不多。他認為,搞大棚蔬菜也有一個轉變經營方式的問題,提高效益不能單靠鋪攤子,關鍵是要有好的品種和技術。趙鋒的鄰居趙志與農學院的專家有工作聯系,他當場表態:“幫家鄉出點力義不容辭,上班后就聯系專家來村里指導指導。”
在深圳中興通訊任職的王亞平告訴村干部們,搞大棚蔬菜他不在行,但深知創品牌的重要性。“農產品一旦有名有姓進了沃爾瑪、大潤發等超市,轉眼間身價倍增,就是賣的牌子錢。”他希望村里高度重視蔬菜的流通環節。
“嘿,這下心中有譜了。”趙登平高興地拍著記者的肩膀,感慨于訪賢問計的收獲。這時已近中午,他撥通鎮黨委書記李飛的手機,匯報了下一步的打算。電話那頭傳來同樣的喜悅:“今后在外地的能人回來,要多請他們出出主意,點子也是生產力啊! ”記者 趙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