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元旦剛過,記者在泰興聽到一則從“想不通”到“想不到”的故事。
“想不通”的事發生在前年。隨著泰興新的行政中心建成啟用,該市有關部門將原縣政府大院及原大會堂共計3.318萬平方米的地塊,以5000萬元的價格出讓給房地產開發商。消息一傳出,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因為原縣政府及周邊地塊系泰興千年文脈所在,該地塊上的中山塔等諸多歷史文化景點和遺存,見證了泰興的歷史滄桑。 “想不到”的事發生在去年10月12日。這一天,市委在泰興歷史文化研究會上宣布:經營城市不能缺失文化守望,因此市委、市政府決定花7000萬元,從開發商手中收回已出售的原縣政府及大會堂地塊,保留中山塔,復建縣衙門,恢復孔廟,再現仙鶴灣歷史風貌,為了把泰興文脈的“根”留住,縣財政倒貼了2000萬,與會者連呼“想不到”! 補貼200萬,為農民兄弟送歡樂 該市大力度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全市347個村(居委會)每個月免費送一場電影,每個村每年免費送一臺戲。每場電影財政補貼80元,每臺戲補貼2000元,加上放映人員工資等,每年財政補貼逾200萬。 泰興市文化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為解決農村電影放映人員待遇這一“老大難”問題,泰興在全省率先出臺了相關政策,參照鄉鎮機關工作人員待遇予以解決,全市24支放映隊的60多名放映員有了穩定的收入,一半以上的放映隊還配備了數碼放映機。這一做法引起了省有關部門和其他縣(市)的關注,省文化廳發文推介泰興經驗,省內27個縣(市)先后前往考察。“需要用錢的地方盡管很多,但為文化事業‘買單’不能心疼。”泰興市委書記張兆江說。 斥資數億,打造文化新地標 去年召開的泰興市委全委會,繪就了文化建設3年藍圖——“868計劃”,到2011年,全面推進8大先進文化建設工程,加快發展6個重點門類文化產業,重點實施8項公共文化設施項目。體育中心投入1.5億,廣電中心投入1.5億,圖博中心投入4000萬…… 如今,“868計劃”已從決策層走進普通百姓,化為現實的期待。在文化藝術中心廣場,一位晨練的徐老大爺告訴記者,他退休之后,就盼著家門口多幾處玩的地方,讓晚年生活更充實愜意;聽說“868計劃”正在大力度地推進,每個項目都明確了牽頭部門和責任人,很開心。問及正在打造的“泰興新十景”時,他脫口而出:“噢,我知道,那是龍河灣生態文化建設項目。” 本報記者 王書明 顧介鑄 本報通訊員 張建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