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記者 楊 麗 通訊員張 倫 徐忠華)2月1日,泰興市圖博館館長趙固平從北京載譽歸來。今年,他被國家文化部授予 “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也是我市唯一獲此榮譽的文化系統工作人員。 力倡按類別儲藏文物 1999年3月,在新四軍黃橋紀念館從事了20多年文博工作的趙固平,被選任為泰興市文化局文物保護科科長。 上任不久,細心謹慎的趙固平發現,泰興沒有自己的博物館來保護一些文物,很多名人故居里的字畫等已經出現霉變、腐爛。這讓他痛心疾首。 “保護文物,就是讓我們有根可尋。”趙固平極力提倡把文物轉移到符合條件的房屋內收藏。在泰興市文化中心大樓建成后,他特意把6樓開辟成文物儲藏室,將文物按類別分別儲存,并完善室內的儲藏設施。在轉移文物期間,他現場指揮,對整個搬運過程 “無縫隙監控”,有些珍貴的文物都是自己一件一件地搬。 為了朱東潤故居而忙碌 泰興名人很多,但像朱東潤這樣留下居住寓所和大量文物的實屬鳳毛麟角。充分發揮朱東潤故居最大的作用,一直是趙固平的心愿。 2004年,政府決定修繕、擴建朱東潤故居共35間,比原來新擴11間,這就要征用一處空地。但這塊地上有好幾棵銀杏樹和幾個蔬菜大棚,一些居民不同意為了一個離世的人來毀了他家的樹和菜地。 烈日下,居民一次又一次地現場阻工,趙固平挨家挨戶地解釋,忙得嘴上起泡。 最終,趙固平用給小朋友們講述歷史故事的方式,打動了那些大人。 2005年12月份,擴建后的朱東潤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如今,這里已成為泰州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推薦泰興名人、傳播地域文化的重要場所。 組織發現18處文保單位 30多年來,趙固平在文化管理、普查、保護等文化領域里跌打滾爬,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泰興現有文物保護單位35處,有18處是經他組織發現的。 2009年3月16日,泰興天星洋思港石油儲備工程施工中,挖掘出泰州歷史上最大的明代家族墓葬群。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墓群被毀,只出土兩塊青石墓志銘。 通過對墓志銘的閱讀,趙固平反復考證推斷出,墓葬群位于洋思港江堤的內側,距江邊不超過1公里,說明500年前,揚子江的地理形狀與現在相比沒有多大變化。 趙固平希望,在越來越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