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張仲明)連日來,泰興市珊瑚鎮農民丁立君忙得蠻開心:田里的大棚香椿太“吃香”了。采摘上市一個月來,每天他都忙著把采摘的10多公斤香椿分送到靖江的10多家賓館和酒家及市場上蔬菜經營戶。雖說每公斤價格達到30元,比豬肉還高,但客戶仍需搶先預訂。 走進丁立君的香椿大棚里,只見棚內都是1米左右的香椿樹,枝頭上長滿了嫩葉。“香椿被稱為‘樹上蔬菜’,是香椿樹的嫩芽。”丁立君邊摘邊說,香椿嫩葉摘掉以后,下面的芽眼很快接著發芽,一直可以摘到3月份。預計一畝地的大棚香椿可產香椿嫩葉1500公斤,以每公斤價格30元計算,畝收入將達到4.5萬元。 丁立君是珊瑚鎮立君科技示范園負責人。該示范園擁有150畝蔬菜大棚,過去生產常規蔬菜,長勢產量都不錯,但用工量大,費用支出成本高,每畝純效益僅4000元。為此,丁立君一直在尋找一個效益更高的種植項目。 “香椿含香椿素等揮發性芳香族有機物,可健脾開胃,增加食欲。還含有維生素E和性激素物質,有抗衰老和補陽滋陰的作用。”丁立君說,在翻閱農技雜志時,他發現了種植香椿這個致富的好門路。同時,他在市場上了解到泰州地區沒有種植大棚香椿先例,而大田香椿需要到3月底才能上市,這就造成了1至3月份的香椿市場空白期。于是,丁立君決定嘗試種植大棚香椿。 2009年1月,丁立君到山東臨朐學習了大棚香椿反季節種植技術,并嘗試種了6畝地。“大棚香椿采用密集插桿技術,6畝地的香椿共3萬株,到一定時候剛好可以插入面積一畝的大棚中。” 相比種植普通大棚蔬菜,大棚香椿不用打農藥,更易于管理。丁立君介紹說,香椿1月份播種后,11月份可長到約1米高。有趣的是,此時需要將其從大田里拔出,切斷其營養,目的是讓它強制休眠。因為香椿是落葉喬木,此舉模仿了自然狀態下冬季的休眠,此后它才會發芽。香椿“睡”了一個月后,12月份就可移植到溫暖的大棚中,只要把大棚溫度控制在25℃左右,到月底就會發芽,此后即可采摘嫩葉。 丁立君說,每畝大棚香椿種植的種子、肥料和人工等總成本約1.5萬元,收入卻可以達到4.5萬元,純效益達3萬元,是種植傳統大棚蔬菜7倍多。 “香椿在靖江、杭州、上海和南京等地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目前,我已經和南京、上海和杭州的蔬菜批發市場簽訂了供貨協議。”對于今后的發展,丁立君充滿信心。目前,他已經播下了6畝地的香椿種子,流轉了200畝地種植香椿。這意味著,明年可以誕生約30個香椿大棚。“下一步,我還計劃引導當地農民一起種植,抱團闖市場,打造珊瑚香椿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