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記者 王 進 特約記者 蔡金保)依托近萬畝的種植面積,2.5萬噸的年產量,泰興市溪橋鎮韭菜種植戶實現抱團發展。2009年實現韭菜總產值近4000萬元,種植戶增收600多萬元。 近幾年,溪橋鎮韭菜種植戶猛增,但在銷售上各自為戰,菜價難穩定,品質難提高。“曾經有一段時間,韭菜壓到每公斤4毛錢都無人問津。”該鎮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興良認為,單一的擴大規模只是帶來產量增加,若沒有質的提高和足夠的市場來消化,供大于求必然會造成效益下降。 為解決這一矛盾,去年,該鎮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 “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采收、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提高農民種植的積極性。目前,該鎮200多戶韭菜種植戶全部加入了合作社。 “我們要將‘單打獨斗’的農民組織起來,以規模求效益,以合作抗風險。”何興良說,這樣一來,在合作社的安排下,農民有計劃地進行生產,牢牢把握市場的定價權,有效解決了銷路不暢的被動局面。 同時,在合作社的指導下,韭菜種植戶形成了一套無公害韭菜生產操作規范,畝產量從原先不足1500公斤提高到2000多公斤。品質提高了,韭菜銷售價格也隨著提高。 “今年,我們計劃將韭菜種植面積再擴大1000畝,著手建立無公害韭菜科技示范基地,將韭菜加工廠建在家門口,進一步壯大韭菜產業。”何興良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