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手”逐個接受公眾質詢
新華報業網訊 “企業注冊資本從100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的審批,僅用了一天半時間就辦好了;1500萬元貸款辦理當天完成。這在過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說起兩個多月前發生的事,泰興市天際藥業集團董事長張毅生仍然激動不已。在該市有關部門幫助下,天際藥業及時辦好各類手續,滿足了國防科工委的資質要求,順利進入國家戰備用藥企業名錄,并一次性獲得1000萬元的訂單。
跟張毅生一樣,泰興市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市民感受到了機關部門作風的轉變。
“泰興正在構建創業最寬松、社會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產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會成本的發展環境。”泰興市委書記張兆江說,這背后依托的是行政問責等一系列制度的構建和實行。
“一把手”接受現場質詢
“開發商違規建房,國土部門負有監督不力的責任,憑什么讓我們承擔后果?”泰興電視臺“訪談在線”節目錄制現場,有市民質問國土局局長。該市市政府舊址西側開發商品房出售,由于開發商違規,購房市民多年未能領到土地證。
“這個問題我們將盡快開展調研,近期解決。”新上任不久的國土局局長劉國成表態。一周以后,國土局工作人員挨家送證上門,并向有關居民表示歉意。
“訪談在線”節目成為市民茶余飯后談得最多的話題之一。今年初,該市紀委、作風辦安排有行政執法權、項目審批權或與群眾生產、生活關系最密切的35個部門和75個科室“一把手”逐個走進演播室,現場接受記者采訪和市民質詢。
“‘一把手’們要面對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現場經常充滿火藥味。”該市紀委副書記、作風辦主任劉新華介紹,普通市民都有機會直面部門“一把手”,現場還有熱線電話。
許多部門負責人把節目錄播下來,組織本單位全體工作人員觀看,針對各種問題落實整改措施。該市作風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公開問責迅速改變部門作風,一些過去群眾投訴很多的部門現在已經躋身“服務20佳”行列。
行政服務中心“變臉”
行政服務中心是軟環境建設的窗口。2001年9月,泰興市就成立了行政服務中心。“當時的中心被市民喻為‘多一站式’服務。”行政服務中心主任吉小明說,這里成了一些部門的“收發室”、“傳達室”和“打印室”,市民辦事既要跑中心,又要跑部門。
今年7月,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新行政服務中心啟用,一系列行政服務改革措施隨之強力推行。27家部門單位437個審批項目全部進入中心集中服務,“進一個門辦所有事。”涉及2個以上部門審批的項目實行聯合審批,有爭議的項目實行聯合踏勘、部門會審。
“通過審批流程再造,項目辦理縮減了1429個工作日。”吉小明介紹,目前,該中心80%以上的項目承諾在5個工作日內辦理,其中即辦件比例接近20%,這一比例已經高出蘇南一些發達地區。
行政收費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去年下半年以來,該市廢止行政許可實施項目48個,取消收費項目54個,停征收費項目13個,降低收費標準的項目25個。該市行政服務中心還在全省率先采用新型收費管理軟件,該軟件對所有項目收費設定默認值,“多收或少收一分錢,電腦都不會認賬,確保任何人享受同樣的收費政策。”
所有工作人員同時接受電子系統監察,項目逾期未辦、在電腦上干與工作無關的事,當事人都會受到警示,有關信息還將實時發送給部門負責人及該市作風辦。
構建軟環境建設制度體系
“跟過去進行的機關作風建設活動不同,新一輪軟環境建設工作更加注重體制機制的創新,由過去依靠少數職能機構監管轉向利用各種手段、多種力量綜合監管問責。”泰興市委常委、紀委書記沈惠彪說。
去年9月,該市建立新的作風建設領導小組,并成立專門辦公室,市紀委半數以上的人員參加,為歷年罕見。作風辦推出的系列創新舉措一次次吸引各界目光。對機關部門開展暗訪,評選“最差科室”,在企業設立作風建設監察點,規范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開展執法宗卷評查,特別是跟市民生活關系密切的部門都被套上了“緊箍咒”。
根據該市制定的《關于加強機關作風建設的意見》以及《泰興市市級機關工作人員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處理辦法》等問責制度,去年下半年以來,該市先后查處15名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機關干部,并對24個反面典型進行曝光。
作者:記者 錢建虎 特約記者 張建榮 通訊員 王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