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實習記者 王 進 通訊員 葉余華) “焦師傅嗎,有時間幫我收稻子嗎?3畝田200元。”10月28日上午,泰興市張橋鎮薛莊村村民戴春芳放下電話半小時,鄰村的焦金城就帶著他的 “農業服務隊”趕到薛莊。 截至目前,該鎮已有1000多農民自發組隊從事農業服務,年人均收入在1萬元左右。 據了解,張橋鎮有5.6萬人口,離鄉務工經商的有1.2萬人,勞動力短缺現象比較嚴重。 “近年來在惠農政策的扶持下,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糧食、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都擴大了。”焦金城說,在此形勢下,一方面收獲季節急需勞力,另一方面大部分勞力外出打工又不能回家。于是,他們瞅準這個機會,巧打 “時間差”,以鐘點工、季節工等形式為種養大戶或缺勞力、缺技術的家庭提供短期有償勞動服務。 “‘農業家政’服務組織的悄然興起,替代了過去那種傳統意義上的 ‘請工管飯、互助幫工’的合作方式。”該鎮勞服所所長肖香美說,過去僅靠種植糧食作物,畝均產值低,農民雇不起人幫工。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不再靠一畝三分地 “吃飯”了。該鎮焦蕩村村民薛建華種了4畝水稻,承包了6畝魚池,集鎮上還經營門面,往年每到農忙時節,夫婦倆忙得焦頭爛額。從去年開始,田里的農活都交給了 “農業服務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