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六六壽”,新婚迎親時為何要“破三煞”……泰興市自由撰稿人張明喬歷時8年寫成120萬字的《泰州民俗史》,準備出版。 《泰州民俗史》以元代及元前、明清時期、民國時期、建國后四個歷史階段,分別梳理了生活習俗、生產習俗、歲時習俗、婚喪禮俗、歌謠、諺語、楹聯、民間故事及有關俗用文獻。 張明喬對民俗的關注始于20年前。那次,他去北京出差,在一個舊書攤前淘書,攤主是個女孩。聽另兩個擺攤的男子叫女孩“小妞”,張明喬也順口道:“小妞,拿本書!”話音剛落,女孩勃然大怒,兩個男的也過來幫腔。 “為什么你們能叫,我不能叫?”原來,在當地,只可以稱自己熟悉的女孩子為“小妞”,否則就有調戲的味道。 此后,每到一處出差,打聽民俗便成為張明喬的習慣。漸漸地,他成了“民俗迷”。 2002年,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在南京舉行活動,會上,張明喬結識了幾位民俗學研究者。一位研究者告訴他,很多傳統的民俗因無人整理而沒落,像中堂文化中的孝悌,茶館文化中的鄰里和睦……張明喬意識到,民俗是地方的名片,需要有人搜集、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002年,37歲的張明喬辭去工作,回到老家泰興市姚王鎮桑木村定居,著手撰寫《泰州民俗史》。 寫書8年間,張明喬跑遍了南大圖書館、鎮江市民俗藝術館、泰州四市二區圖書館,復印搜集了1000多萬字的相關素材。外出淘書,張明喬吃面包,喝自來水,買書卻一擲千金。一次,在揚州某書攤上看見一本揚泰地區的《清以前對聯》,張明喬愛不釋手,一問價錢,500元。他咬咬牙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回來時竟一路從揚州步行回家。 翻閱張明喬的書稿,發現不少有趣之處。例如,關于“六六壽”,張明喬寫道,“六六壽”是從江南地區傳入泰州地區的一種民俗,多由女兒、女婿為娘家的父母做66歲生日。在父母親生日的這一天,女兒將豬腿肉切成66小塊,形狀如同豆瓣,所以又稱其為“豆瓣子肉”。紅燒后,將“豆瓣肉”蓋在大米飯上,由女兒或女婿送去給壽星吃,寓意多福多壽。 “《泰州民俗史》具有開拓、創新的意義。”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陶思炎說,泰州的民俗文化豐厚,該書對鄉土歷史文化的整理與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都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