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泰興市溪橋鎮的江蘇鳳靈樂器集團,是我市唯一的“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也是“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唯一一家生產制造企業,已經連續12年保持了提琴產品全球銷量第一的紀錄。鳳靈集團生產的提琴占據了國內市場的70%、美國市場的40%和歐洲市場的30%,集團最近被文化部評為“國家文化產品重點出口企業”。
按照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高起點、高標準、高科技、高品位”的發展思路,鳳靈集團全力打造文化產業,將一把提琴拉出了內容豐富、格調高雅的文化樂章。
鳳靈集團的小提琴生產車間,很多工序都是技術活。 本報記者 孫飛 攝
鳳靈國際提琴文化創意產業園效果圖。本報記者 孫飛 攝
一把琴賣到10萬元
2007年10月,鳳靈集團聘請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作為企業的形象代言人。
呂思清說:“擁有一把好的意大利小提琴,是演奏家身份的象征,但作為中國人,我更希望像‘鳳靈’這樣的中國小提琴,能夠比肩意大利名琴,有朝一日成為小提琴演奏家收藏的對象。”
鳳靈集團董事長李書充滿信心地回應:“不久的將來,‘鳳靈’有望成為提琴的代名詞,中國的提琴也將在世界的樂壇上,奏出最美的樂章!”
然而,1993年,當李書第一次走出國門到法國參加國際樂器節時,他沒有這份自信:“我們當時的定價是28元,國外小提琴跟我們一樣的工藝、一樣的材料,卻能賣到一千多。外國人對中國農村生產出的小提琴根本不屑一顧。”
不僅價格相差懸殊,質量也有明顯差距。
怎樣才能解決質量問題呢?李書認為,必須請高人指點。
他很快就想到了一個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鄭荃。
鄭荃是我國著名的提琴制作大師,作為我國第一位派到意大利學習提琴制作的留學生,1987年,因為在國際上獲得提琴制作金獎而一舉成名。
李書多次跑北京,請鄭荃到廠里指導。被李書的誠摯打動,原先一口回絕的鄭荃答應了。
從此,鄭荃時常出現在李書的廠里。一群不懂音樂的農民工跟著提琴制作大師聽說了很多新名詞,學到了不少做琴的技巧。
通過學習,有了弦樂鑒賞能力的提琴制作工從過去的用力干活轉變為用心造琴。
有了鄭荃的幫助指點,李書廠里的提琴質量提高很快。但不久,李書又有了新想法。
懂行的人都知道,木料的質量對提琴的音質、音色有很大的影響,而完全符合制琴要求,沒有瑕疵的木料數量有限,所以高檔琴的產量也大受限制。如果能把一塊普通的木料,處理成一塊沒有瑕疵的高檔木料,就太好了。
想到就做,2005年,鳳靈集團牽頭成立了由鳳靈集團、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中國藝術院樂器研究所三家合作的項目研究小組,并確立了《木材生物改性與提琴音質改良》的課題。
經過項目實施單位和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2006年12月該技術被授予中國發明專利, 2007年5月19日通過了文化部組織的科研成果驗收,被譽為“科技創新性、音質高雅性、應用廣泛性和效益可觀性”的新技術。
項目自2008年投入正常生產后,企業僅中高檔琴的銷售就凈增了2200萬元,新增利稅400多萬元。同時,聘請國內外制琴大師,成立專業高級琴制作室,制作出了國內外頂級的演奏琴近1000把,單價在2萬元至5萬元,甚至達到10萬元,價值翻了幾十倍。一年多來,科技創新和投入生產產生的效益占到公司總效益的40%。
李書說,依靠不斷進步的科技做后盾,原先做普通提琴的木料可以做成有收藏價值的名琴,所以說,文化價值的體現離不開科技創新。
“泥腿子”也拉上了小提琴
溪橋提琴響遍了世界舞臺,然而讓溪橋人尷尬的是,幾年前,“提琴之鄉”無人會拉提琴,一度被客商傳為笑談。鳳靈集團總經理錢富民告訴記者,一位美國客商曾跟他半開玩笑地說:“提琴之鄉聽不到琴聲,是不是你們信不過自己的產品?”
為改變溪橋人能制琴不能拉琴的現狀,溪橋鎮黨委、政府決定把普及小提琴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頭號工程。鎮文化站聯合提琴生產廠家和中小學開辦了小提琴演奏培訓班。4年多來,鎮上舉辦了10多期小提琴演奏培訓班,結業學員320多人。除了中小學生,他們中還有不少是提琴廠的工人,甚至拿慣了鐮刀、鋤頭的農民。
去年,溪橋中心小學把小提琴列為校本課程,學校組織編寫了專用教材《走近提琴》,二年級以上的孩子每周兩節小提琴課,把小提琴教學搞得紅紅火火。如今,走進溪橋,哪怕是遇上一個一二年級的小學生,他都能隨手拉上一曲圓潤的《梁祝》。去年下半年,該校學生演出的小提琴合奏《花兒與少年》奪得了泰州市青少年才藝大賽一等獎,有16位同學還拿到了中央音樂學院頒發的小提琴三級證書。
李書自豪地告訴記者,如今溪橋學過小提琴的人超過了1000人,“終歲不聞絲竹聲”已經成為過去。
據悉,去年以來,美國、英國、日本等10多家外國媒體專程來到溪橋采訪,他們不僅驚嘆溪橋人精湛的制琴手藝,也為溪橋人指端流淌的優美旋律深深吸引。《洛杉磯時報》以《中國,神奇的小提琴王國》為題做了專題報道,美國哥倫比亞電視臺8月1日播出了3分鐘的專題新聞。去年10月中旬,日本國家教育電視臺記者采訪時,還把中心小學20多名孩子請到了校門外的稻田旁演奏,精心錄下了溪橋田野上悠揚的琴聲。
為培養更多的提琴演奏人才,鳳靈集團還出資100多萬元與泰興市歌劇團合作成立了文化藝術中心,從南京、泰州等地請來小提琴教師,從2005年到2008年共培訓了演奏學員2600多人,其中演奏小提琴的有1400多人,達到6級以上的學員已超過了400人。由于該中心的帶動,全市其他培訓中心和部分中小學都興起了藝術培訓高潮,現在全市各級別的小提琴學員已超過了3000人。
除了廣泛培養當地群眾對提琴的興趣,培養提琴演奏人才,鳳靈集團還著重培養提琴制作專門人才。2005年,國家輕工行業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和職業技能鑒定站都分別在鳳靈集團掛牌啟動。幾年來,集團已主持制定了6項國家級提琴產品標準和提琴制作的職業技能標準,參與制定了5項吉它產品標準和3項電鳴樂器的標準,同時,培訓初、中、高級提琴、吉它職業技能技師1500多人,推動了同行業的整體發展。
李書說:“溪橋作為全國聞名的‘提琴之鄉’,目前除了鳳靈集團,還聚集了50多家提琴生產企業。溪橋人不僅要會造琴,還要會拉琴、會品琴,讓溪橋由提琴‘制造之鄉’向‘藝術之鄉’轉變。通過精心培育提琴文化來提高提琴品質,叫響溪橋小提琴的文化品牌。”
文化創意產業園呼之欲出
一走進鳳靈集團,就像進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大工地。錢富民介紹,這里就是建設中的提琴文化創意產業園,提琴文化廣場、提琴博覽館、提琴主題音樂廳、提琴制作展示中心等主要場館,有的已見雛形,有的正在施工。
錢富民說,目前,鳳靈集團已經被批準為全國100家工業旅游基地之一,同時也是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為了進一步拓展提琴之鄉的文化內涵,開發產業發展新路子,他們啟動建設了鳳靈國際提琴文化創意產業園,打造提琴文化之旅。該項目總投資2.089億元,主體建設工程明年10月份全面結束,國慶節前分階段開放運營,后期配套工程在2011年一季度完成。
錢富民說,在西方發達國家,特色產業與特色文化密不可分,特色文化對產業發展有很強大的驅動力。以前“提琴之鄉”僅盯住擴大制造加工產業,而現在開始在文化產業中拓展了。溪橋不僅要出最好的提琴,還要成為人們了解提琴文化、欣賞世界名琴、名曲的最好的去處,“提琴文化創意產業園就要擔負起這樣的責任”。
園區由“一館”、“一廳”、“一園”、“一場”和“四個中心”組成。“一館”是指提琴博覽館,用于展示中外名琴、名家、名曲。“一廳”是指多功能音樂廳,用于展示提琴發源史、中西方經典音樂,舉辦提琴音樂會。“一園”是指文化主題公園,以展示中外文化、音樂名人、名家的雕塑群為主。“一場”是指提琴文化廣場,以提琴大型雕塑和名曲展播為主體的音樂廣場。
此外,“四個中心”有“提琴產品展示中心”:以展示鳳靈集團以及當今最流行、最暢銷的提琴系列精品為主;“文化藝術培訓中心”:以樂器演奏教育為主,其他藝術類教育相輔,力爭用5至10年時間全面普及全市的小提琴教育,形成東方的“音樂圣地”;“提琴制作鑒賞中心”:以高級琴的全套制作流程為主體,既告訴人們提琴是怎么制成的,又體現其工藝的美感;“文化旅游購物中心”:開發多種與提琴相關的旅游紀念產品,如紡織品、食品、工藝品、首飾等,延長提琴產業鏈,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欣賞和收藏需求。
錢富民說,創新性的實施“提琴文化產業園區”的項目是鳳靈集團未來五年的奮斗目標。預計用五年的時間,集團總銷售可達10億元,利潤可望實現1.5億元,真正成為文化產業的一支異軍。
“建成后,這里不僅是世界最大的小提琴生產基地,也將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提琴博覽館。要讓所有想了解小提琴歷史文化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的提琴文化創意產業園。預計再用五年的時間,鳳靈集團將鑄就全國‘提琴制造示范基地’和‘提琴藝術示范基地’兩塊金字招牌。”李書信心滿懷。
眾人拾柴火焰高
本報評論員
鳳靈集團是一家制造企業,卻把“提琴文化”的文章做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這就為文化泰州建設洞開了又一扇“思考之門”。
文化泰州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城市發展戰略,要做的事情很多,可做的事情也很多。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不管任務多重、困難多大,只要有了最廣泛的社會參與,就能形成“人心齊,泰山移”的可貴局面。
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往往會創造前景廣闊、潛力驚人的各種發展機會。建設任務越重,發展機會越多,往往也是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外來資本最活躍的舞臺。故此,一方面,有條件的企業、單位乃至個人,應當主動積極地進軍文化泰州建設各個領域。另一方面,要出臺相應的鼓勵各類資本、各股力量參與文化泰州建設的政策措施,通過政策效應的傳遞與放大,讓參與文化建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有平等的發展機會,進而形成萬舟競發、百舸爭流的文化泰州建設新格局。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文化泰州建設從來就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事,也不僅僅是政府部門才可以大有作為的事。只要像鳳靈集團那樣,具備了文化自覺,找準了發展定位,不管是誰,都可以在文化泰州建設的舞臺上有所作為、有大作為。
相關鏈接
瑞士鐘表文化
精密的機械、優美的造型、身份的象征、高貴的價值成為瑞士鐘表文化的特征。
瑞士日內瓦人很早就將鐘表業當做一門文化藝術來看待,早在1776年,日內瓦就成立了“藝術促進會”,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設法提高鐘表的品質。用“藝術促進會”來研究和提高手表的品質,這在當時的歐洲來講是一項創舉,表明瑞士人在鐘表業方面是多么注重鐘表的文化內涵和質量。
瑞士首都伯爾尼有著名的鐘樓,國際城市日內瓦有以鐘表為地標建筑的“花鐘”,除了鐘表店,大大小小的商店也充斥著各種各樣以鐘表為形象標志的旅游“拳頭產品”,如鐘表形狀的巧克力、文具、裝飾品等,街頭巷尾處處都能看到鐘表廣告,鐘表從某種程度上講已成為瑞士的代名詞。
目前,瑞士納沙泰爾州的兩座古城拉紹德封市和勒洛克勒市已正式申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候選城市。
拉紹德封和勒洛克勒都是瑞士“鐘表基地”汝拉地區著名的鐘表古城。拉紹德封老城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鐘表作坊,成為當地鐘表工業的見證。拉紹德封的城市發展與鐘表業的繁榮密不可分,并帶動了臨近的勒洛克勒鐘表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