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泰興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全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轉型。去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61.2億元,同比增長37.7%;今年發展勢頭依然強勁,前8個月已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27.59億元,同比增長40.71%。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居四市二區首位,占列統企業產值的比重達2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 作為科技資源相對短缺的縣級市,泰興高新技術產業何以保持高位增長?泰興市委書記張兆江說: “關鍵在于我們持之以恒地引導企業攀‘科技高親’、依 ‘科技靠山’,借助 ‘外腦’發展自己。從今年起,我們將兩年一度的 ‘金秋經貿洽談會’更名為 ‘金秋經貿科技洽談會’,進一步植入科技元素,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 泰興市在加強與高校院所相對密集的南京、上海、武漢、北京“四大板塊”科技合作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一企一校(所)”、“一企多校(所)”合作模式,做到每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都有一批專家教授擔任技術支撐團隊,每一家骨干企業背后都有一或幾所高校(院所)作為“科技靠山”。在鞏固原有56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相關企業科技合作的基礎上,今年金秋經貿科技洽談會上將有20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泰興骨干企業達成合作意向,61位專家教授應聘擔任相關企業的科技顧問。 借助“科技靠山”,一批高新技術在泰興成功實現了產業化。江蘇宏大特種鋼機械廠與江蘇大學合作,投入研發資金3500萬元,運用稀土復合材料成功開發了節能環保型球團鏈篦機——回轉窯成套設備,廣泛應用于鞍鋼、首鋼、柳鋼、沙鋼等20多家大中型鋼廠,并成功打入沙特、印度等國際市場。去年,該廠實現國稅開票銷售5億元,利稅80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10%和228%。江蘇波瑞電氣公司與南航合作,利用非晶材料研發的移動式變電站,已完全替代進口,各項功能和技術指標均達國際先進水平,造價只有進口設備的五分之一,已在內蒙古等大型露天煤礦廣泛投入應用。 在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過程中,泰興企業不搞“一錘子買賣”,而是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合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技術入股,泰興相關企業提供資金、設備、實驗室,共建研發基地,待新技術、新工藝、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后,按股分紅。江蘇濟川藥業集團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建“藥物試劑靶向技術”研發中心,已有兩個醫藥新品進入臨床試驗,即將投入工業化生產。江蘇泰隆集團與哈爾濱合股共建“發電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攻克水電、風電、核電用變速裝置技術難題,培養企業急需的高端人才,一改以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的頹勢,已獲得3項國家發明專利,新增銷售近4億元。江蘇中丹集團在原有廠辦研究所的基礎上,在南京工業大學合股設立新的研發中心,以科技團隊為支撐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重點研發新催化技術,以及定向合成、高效分離、脫色純化等新技術。 |
